|
让我们先从《米洛的阿芙洛季蒂斯》(俗称《维纳斯像》或《断臂维纳斯》)说起。这件雕塑复制品很多,几乎人人皆知。它的原件是1820年,一位法国士兵在希腊米洛斯岛的山洞里发现的,辗转买卖,后来有人献给了路易十八。现在,这尊雕塑存于巴黎的卢浮宫,是驰名世界的珍品,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她像一座纪念碑,崇高而又动人;她像一首诗,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她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被衣裙遮住,全身取旋转上升的趋向,上身略略前倾,下身前腿略曲,头上的发髻略略上翘,各部分起伏变化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婷婷玉立,又微妙动人,曲线美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显得那样平静,没有半点娇艳或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双臂虽已失去,仍然让人感到完美无损。曾有人设想恢复她的原形,或一手下垂,另一只手捧鲜花;或左手托苹果,右手拽衣衫,尽管各具其态,却总觉不尽人意。于是干脆留下这《断臂维纳斯》,让观赏者去想象、补充,更能增添独具的审美韵致。 “维纳斯”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王宙斯之父克罗诺斯和他的祖父乌拉诺斯争夺王位时,克罗诺斯在盛怒中砍了乌拉诺斯一刀。鲜血从乌拉诺斯的手上流下,滴入了爱琴海里,蔚蓝的大海立刻溅起雪白的浪花。就在这洁白的浪花中,冉冉托出了一位最美丽的女子,她的眼睛像海水一般碧蓝,皮肤像浪花一般雪白,脸像太阳一样红润……她就是美和爱之神,希腊语称之为阿芙洛季蒂斯。阿芙洛,是白色浪花之意,季蒂斯是托出之意,即“浪花托出的人”。她在天上的星宿是金星,英文叫维纳斯。不过在希腊,一般人均称她阿芙洛季蒂斯。她后来到了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主管爱情、婚姻、保护家庭。她是先神的血和大海、浪花、阳光结合的产儿,被人们尊崇为美的象征。古代的艺术家们争相以她为题材,创作出许多风格不同的优秀之作。这尊雕塑,恐怕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吧?因为在米洛的山洞里发现,所以作品被后人命名为《米洛的阿芙洛季蒂斯》。《断臂维纳斯》,只是我国的俗称罢了。 据说,当年法国获得这尊《米洛的阿芙洛季蒂斯》时,全国几乎沸腾了,许多能亲眼观赏到的人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法国人把它当作国宝收藏在卢浮宫,专辟一室,做为镇馆之宝让人欣赏。这尊雕像至今仍然那样强烈地吸引着各国游客,许多尊重艺术的人们,把能亲眼目睹一下雕像做为人生的一大幸事。《断臂维纳斯》是雕塑艺术的代表作,雕塑艺术美由此可见一斑。 由《断臂维纳斯》我们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大体上有这样几点: (一)雕塑是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 我们在鉴赏《断臂维纳斯》时,是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观看的。其形体具有实际的高度、宽度、深度,是以三维空间来反映现实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其审美特征既与绘画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明显的区别。雕塑与绘画一样,都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都是靠造型来展示美,这是其相同之处。但绘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即在二维空间展示美,这是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两者使用的材料及手段和技巧不同:绘画是画家通过笔、墨、纸、颜料以及各种技巧等在平面的画幅上造成的一种幻觉;而雕塑则是雕塑家通过石头、木头、泥、石膏、象牙以及刻刀、锤子等,运用各种技巧在实际空间内造成的可视、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雕塑形象,一方面比绘画更为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也不能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比如按《断臂维纳斯》的取材来说,如果用绘画来表现,完全可以画出广阔无垠的蔚蓝的大海以及洁白的浪花托出“维纳斯”的情景,而雕塑无法也不必要表现这些场面,只是通过一尊单纯、概括的人物雕像来表现,其审美功能是借助于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去完成的。因此,雕塑不要求作复杂的形象描绘,而要求形象的单纯性。就一定意义讲,雕塑的美就是单纯,当然,单纯决不是单调。据说,《断臂维纳斯》雕像上那些细微的变化,竟有欣赏者把某些局部当成深奥的山谷来欣赏。 (二)雕塑是装饰性的艺术 雕塑既然是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物质,那就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其空间位置一旦固定下来,就构成了雕塑与环境的审美关系问题。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座雕像或雕像群,特别是一块浮雕,在创作时不能不考虑到它所要摆置的地点。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雕塑放置在一定环境中,是对环境的装饰,美的环境又会更好地衬托雕塑作品的艺术美。比如,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居室里,在恰当的地方摆上一尊维纳斯像,就会使得居室的艺术气息更浓,这浓烈的艺术环境,又使得维纳斯像更富于艺术魅力,雕塑的装饰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西安顺陵的石狮子,例如那站立的一尊,装饰意味就很浓,四条腿几乎是直线的,显而易见,创造者不是为了塑像而塑像,而是为了石雕与环境的结合,构成建筑的整体庄严和稳重气派。又比如,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诺翁拉广场,有三座喷泉雕塑,其中《河之泉》雕塑,用四个老人象征世界四大河流,身边雕有四个地区的动物和植物,泉水从老人身后岩石中喷出,像一座绮丽的岛屿。加上其他两座喷泉雕塑,使整个广场丰富、协调,弥漫着四海一家、和平、安宁、友好的气氛,笼罩着神秘、梦幻的色彩。 (三)雕塑是不同的物质材料的艺术 雕塑的用料是十分讲究的。比如,《继臂维纳斯》的原件,使用的材料是洁白如玉的大理石。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抚摸这座雕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这说明,雕塑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点,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与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雕塑又是不同物质材料的艺术。因此,雕塑艺术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譬如刘焕章的《沉思》,巧妙地选用了一块破木头作原料,利用了破木头的原有特点以至缺点,把树皮作为少女的长发,雕成了双手撑着下巴的陷入沉思的少女头像。又如,他的《傣族姑娘》,巧妙地利用木质特点,表现傣族姑娘的脸的肤色。 当然,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也需要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也具有审美意义,比如绘画中的颜料、画布等,但这种物质材料,只是借助于表现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而不是像雕塑那样,物质材料是表现艺术形象的直接实体,是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 三、人体艺术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其中最美的要算是作为自然实体的人体美了。有人论证过,人体之所以美,是某些部分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有时像一朵花”;“有时像柔软的长春藤,劲健的摇摆的小树”;“有时人体向后弯曲,好像弹簧,又像小爱神洛斯射出无形之箭的良弓。”他还说:“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丽的外表的形,而是好像使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罗丹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把人体的艺术魅力说得淋漓尽致。 古希腊那无数雕塑杰作中,有不少是表现人体美的。表现男子裸体美的人体艺术有《阿波罗》、《掷铁饼者》、《赫美斯神在休息中)等;表现女子裸体、半裸体的人体艺术有《胜利女神》、《米洛的阿芙洛季蒂斯》、《赛利尼的维纳斯》等。这些人体艺术作品,表现了健、力、美交相融合的光彩,显示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古希腊人对人体的健美有着特殊的审美感情。人们不但不以裸露为耻,反而以裸露身体为美。在竞技场上,青年男女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常常把衣服脱得光光的。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崇尚健美的人体艺术,是很自然的了。文艺复兴时期,也十分重视人体艺术,把创作美的人体作为反封建、反神权的重要内容。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被缚的奴隶》、《日》、《夜》等都是人体艺术的杰作。我国古代也很注意人体艺术的创作。《诗经》中便有描写人体美的诗篇,汉代画像砖中也有人体美的形象。唐代的敦煌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有描绘人体美的艺术珍品。元代杭州的飞来峰还保留着人体美的雕刻。我国现代的著名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都在人体艺术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和实践性的努力。 人体美,首先在于健康、自然的体形,即体态之美。由于人有性别之分,体形、体态美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男性应当显出大山似的伟岸气概,具有如同斯巴达克斯那样的男子汉大丈夫的雄姿:熊腰虎背的躯干、宽阔雄浑的胸膛、结实隆起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威武庄重的面容。至于现代女性的形体美,当然已不同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或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马克思曾经风趣地把人类分成两半,男性称为“刚强的一半”;女性称为“美好的一半”。平常我们也常有“阳刚”、“阴柔”的说法,这种不同是由男女两者的生理结构和机能的差异所致。 我们提倡人体的健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健康分开。”加里宁指出,“没有结实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人体之美”。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美的获得和保持要靠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要靠自身完善,强身固本。如今风靡世界的健美运动,其开山鼻祖是德国人山道。他幼时体弱多病,后来为古代角斗力士雕像所吸引,立志刻苦锻炼,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练就健美形体的方法。国外有人曾用X光照相测量法对一批美女的头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她们的脑颅骨和面颅骨都非常健康、发达,而且面部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度趋于全社会女性的平均值。这个事实说明健美是人体美的典型特征。 人体美必须与心灵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美。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必要的修饰打扮。比如适当的讲究发型的美,对表现人体美会发生积极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发型一般要求线条简洁流畅、式样清秀明快,自然地显示出美,这样才能反映出其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又比如,适当的讲究服饰美,也有利于表现人体的美。 总之,我们所说的人体美,是以健、力、美统一的健康为基础,包括容貌、发型、衣着、心灵统一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