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对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 发布时间: 2012/5/9 17:15:26
分享到:

  摘 要: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关键词:董源;江南水墨山水画;披麻皴

  董源,字叔达,约生于唐五代初(?-约962年),原籍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烈祖昇元初曾奉命写《庐山图》,中主唐元宗时已是北苑副吏,故人称其为董北苑。作为画家的董源,对各类画科多有涉猎,最工山水,亦画仕女、花鸟等。而真正使董源名垂画史的还是山水画。据《宣和画谱》记载,董源当时“只以着色山水誉之”,“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宛然有李思训风格”。除了用色较重的青绿山水画之外,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别开生面的水墨山水画,其独到的艺术特色,使其在绘画上的影响,从宋元始直至清代,绵延近千年。

  董源的山水画在宋初就为人竞相学习,巨然山水便是突出一例,尤其是在沈括、米芾等人的大力推崇之后影响更大,到了明清更是大受文人画家的崇拜。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频和“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攒,几乎无一不受到董源画风的影响,而“明四家”除仇英外也都继承“元四家”的衣钵,至于董其昌,则更是以称董源“吾家北苑”为荣,引得清初“四王”等人都对董源顶礼膜拜,可谓风靡后世。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段话:“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可惜董源所作的这幅《落照图》,现已不见流传。但沈括这番描述仍使后人迷醉,那种“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立意与西方印象派的某些主张相吻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与董源同时代或稍后的不少大画家,像吴道子、荆浩、关仝、李成和范宽等,都是北方人。当时北方画家的画风,除王维外,大都具有雄强阳刚之气,体现了北方山壑在干燥寒冷气候下峭拔坚凝的地域特征以及北方人豪迈刚毅的个性。董源虽也能够画“使人观而壮之”的北派山水,甚至能以李思训的青绿着色山水风格称誉当时。更多的则是他师法自然、直抒胸臆的水墨山水,他所画的是南方温润气候下的丘陵地带景色,其表现手法和格调是柔和而自然,富有江南山水的特色。江南山水画的特点是平淡天真,轻烟淡岚,气象温润,山石轮廓线不突出,山骨隐显,用密密的,或长或短的有柔性的线条和润媚的点子表现山石的凹凸,是为长、短披麻皴。林梢出没杂树灌林丛生,多低矮山丘平沙浅渚洲汀掩映。

  董源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服务于宫廷,这种经历并没有影响他面向大自然,融入生活中。从他传世的一些画迹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在他的一些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画得相当精致而丰富。其传世之作为《龙袖骄民图》。在这幅画中,绿树红叶之间的山麓人家,树悬巨灯;在溪边有两艘竖彩旗的大船,有数十人白衣联臂,自岸边列立直至舟中,似歌似舞;此外船头和岸上还有奋臂捶鼓者,路径上还有游人,全然不是后世文人画中习见的那种荒寂隐逸景象。而另一幅《潇湘图》,表现了“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诗意:在一艘官船上,一着朱衣的贵人端坐其中,一侍者擎华盖恭立其后,一侍者则跪禀于前;船上还有二船工,一横篙于前,一摇橹于后。在汀岸滩头上则有五名乐工吹奏击鼓,两名紫衣美人并立迎候,而在此二女之前,还有一女手中提筐回头顾盼欲言。这幅山水画所描写的达官贵人舟游潇湘的情景,显然也大异于后世许多超脱尘世的文人画。此外董源所画的《溪山行旅图》,其中描写山店市桥之间行旅人马杂沓往来之状,也是较为热闹的。董源山水画中的这些多少含有点尘世喧闹的点缀,按后世的眼光似乎应属于非文人画特征。其后纵然是董源的承传弟子巨然,在这方面也与他大异其趣。在董源之前及与他差不多同时或稍后的荆浩、李成、范宽等,他们专注于山水,甚至会忽略画中的人物点景。像后世文人画家之翘楚倪攒和董其昌画山水,都受其影响,不屑于加点景人物。此外,董源不但没有像荆浩那样有《笔法记》之类的著述传世,也不像李成、范宽那样有令后世文人画家羡慕的隐逸身世,因此,董源似应算作纯粹的专业画家,而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

  在水墨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王维出现的意义非同小可,王维山水的诗境以清新自然为尚,因此对于水晕墨章特别见长。单纯的墨色变化问题越来越被画家们重视,成为绘画语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源自出胸臆的水墨山水,在风格上受王维的影响,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一文中,提出了“六要”,把谢赫的“六法”中的“骨法”从“用笔”一端发展为“笔”和“墨”两个内容,这是山水画出现后中国画艺术新的重要成就。他把“笔”“墨”作为一对概念范畴提出来,是因为他从山水画的风格演变中,清楚地看到了唐人的成就和局限。画家在描绘山石树林的时候,已经不再用线条勾勒,而是用有笔有墨的“皴法”把对象的形态、质地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水墨山水画的历史中,“皴法”的创造是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因为它已经从绘画形式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使物象的描绘和性情的抒发在线条和黑色之间恰当地表达出来。“皴法”的出现就使山水画的欣赏和批评有了自己的法则。

  董源创造了江南山水画的风格,他没有王维那样的出身和文才,但却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其以后者著称。他在生活经历中的所见所闻,多在江南,因此表达的景致平淡、闲逸,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情趣思想。他和王维还有一点很相似,都是在北宋中后期才被文人画家们特别推崇起来,成为自江南水墨画派王维以来的最主要画家。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中,由于他运用丛线、丛点的巧妙铺排,来表现山峦虚实变化和山体凹凸起伏的结构,生硬的轮廓被弱化,有的甚至消泯于丛点之中。还有他由点线勾染而成山石坡地,穿插在大面积留白的江面之上,计白当黑,隐约构成类似于太极图的阴阳对比的效果。董源这种以点线攒簇构成的墨韵,再用留白相映衬以构成阴阳对比变化的山水画表现手法,笔墨简淡,自然天成,因而更有自然天趣。

  在江南水墨山水画中董源创造的皴法是可以拉得很长的中峰墨线,很像南方剥苎麻时拉出来的长条纤维,既有强度,又有韧性,所以被形象的称为“披麻皴”。在描绘丘陵地带石土坡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披麻皴”的笔墨技法构成,首先在于他创造了适宜于江南湿润山水的全新程式,江南地带的山峦多为丘陵,由于植被丰富且多雨水,表面湿润多泥土,时而可见披露的卵石,逢到雨季,雨水从山上汇流而下,会冲刷出许多纹路。董源依据这种自然现象创造了著名的披麻皴山水技法,即以披麻状的用笔顺山势加以表现,大多呈平行状,偶有交错而不乱。加上轻重、干湿、浓淡、刚柔等微妙变化,都是随机而作,构成了一片淡墨轻岚的山峦。与此配套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则是董源特有的画远树的方法,以小墨点子的攒聚来表现远树。他创造了点苔法,干脆以圆而秃的湿笔点苔来突出表现远近的树石,通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苔和疏密聚散的分布,使得山峦岩石的空间关系获得更为柔和与不确定的视觉效果,使得山石的质感和山势的变化趋于灵动,使长山复岭、远树茂林显出一派平淡幽深而又苍茫浑厚的气韵。

  从董源存世的《夏山图》来看,所画为平远之景,山峦层叠,相互映带,林麓卵石,坡岸堤滩,溪水萦回,景物极为稠密,但又无处不以“虚浑”出之,疏皴散点,浓淡互参,屋宇人畜错落其间,许多景物乍看密不通风,细察却又透人空蒙,使观者于缥缈恍惚之中感到气象浑深,意境幽远。所画《溪山行旅图》多矾头,山头林丛多用墨点,攒簇而成,山石虽有轮廓线,但因用墨轻,用笔柔,加之长条和短条皴的冲击,便不显突出。苔点多在山头轮廓线上。与北方山水画派相比,“气质俱盛”的荆浩一类山水画注重于轮廓线的表现,其画面以线结构框架为主,笔法多借鉴于篆隶书法,而对于对象的“面”的表现却是虚写,由读者自己去意会而得。而在董源的山水画中,由于他是运用丛线、丛点的巧妙铺排,来表现山峦虚实变幻的“面”,轮廓线明显被弱化,甚至消泯于丛线丛点之中。这种点和线的铺排或是排比,或是攒簇,有时甚而是交叠,显然已不同于书法型的那种间架开张的笔法,而是属于一种特有的山水画用笔。

  董源注意取集约性的用笔效果,这样的运笔显然比书法更为率意,并且,因其随机而生,使郁密处显幽深,空豁处显虚灵,妙合于天趣,尤见生动,难怪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对他倍加推崇。在中国画史上,最早能够较完美地达到随笔见墨、“有笔有墨”境界的画家,无疑当推董源。清代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即指出,董源及其弟子巨然是“墨之近湿者也,湿而以枯化之,即有笔有墨”。“湿而以枯化之”,这便是董源异于前人的笔墨随机运用之妙。不过董源山水画之妙还不仅止于此。由于他山水画中的那种由点线集约而成、墨韵约略似有凹深凸浅的“块面”,与他画中时常出现的大片江面的有意留白相互映衬,隐约构成了类似于太极图的阴阳对比的效果,这也是米芾所说的“溪桥渔浦,洲涪掩映,一片江南”的意境产生的奥秘所在。

  董源的弟子巨然继承发展了老师的风格技法。他以董源的长披麻皴法——长而交叠的略带弧形的密集丛线,来画高耸的山峦,其山顶也是多画卵石矾头,山下亦多作平坡碎石。他的画中特征性的东西,是在山脚下被风吹得弯下了腰的大树、蒲草和错落点缀在山峦树石上的破笔焦墨苔点。他画树木偃仰,蒲草迎风,碎石临流,这是一种有形的气氛渲染;而另一种无形的气氛渲染,则是通过笔墨痕迹的浓淡干湿的交叠产生的。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赞巨然作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

  董源这种以点线攒簇构成墨韵,再用留白相映衬以构成阴阳对比变化的山水画表现手法,无论是对宋代著名的“米氏云山”还是对清代龚贤的积墨山水,以至于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的“黑山白水”等,都可说是影响至深。后世许多画家对于水墨密体山水画形式的艺术追求,若究其最初的源头,似都可追溯到董源。由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文人画在精神上的偶像是王维,而它在山水技法和笔墨意境上的源头则是董源。

  董源山水画的重要基本价值之一,就是以技法表现服从自然结构,固而不显造作之笔,生动自然。学习前人,师法自然,在面向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董源山水画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