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笔墨也等于零(涂同源)

  • 发布时间: 2015/9/7 10:03:17
分享到:

   《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先生发表过的一篇散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笔墨等于零”成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现在的局面是中国画的全国性展览六七成以上收录的是工笔中国画。且工笔中国画上展比重还在逐年增加,发展下去写意笔墨的中国画真的要等于零了。“笔墨等于零”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提出的,是我们误读了,还是被不懂中国画的人所利用了。在当下全面复兴中华文化的时刻,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笔墨等于零》原文是一篇约500字的短文,第一句便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该文共举了两个例子: “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此其一;“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此其二。最后一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这里要说清楚的是:

  1、吴的本意是:“无内容的笔墨等于零”。他用的标题本身就有偷梁换柱之嫌。

  2、即使吴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画大师,即使他的本意就是“笔墨等于零”。也不代表他能够推翻历经千年的中国画笔墨。

  3、 中国美协不会长期让工笔中国画占据整个中国画坛。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如果你要强调也行,吴冠中的短文标题应是“无内容等于零”;我的评论标题是“无笔墨也等于零”,这才对了,况且形式与内容相结合,通常提法是形式在前内容在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