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述
花鸟画是以花、草、虫、鱼、蔬果、鸟兽为题材的绘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分工、写两大类。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到,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有工笔,后有写意。严格地说,真正意义的写意花鸟画自唐代中期开始,然后逐渐形成一大宗派。尤其是经过明、清文人画的激发,写意花鸟画最终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流位置。
学习花鸟画,过去一直是“师带徒”的形式,多从临摹入手。实践证明,这是学习花鸟画的较佳途径。对于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具有一定写生和造型能力的学习者来说,也可以从写生入手,熟悉和掌握了写生对象之后再进行临摹和创作。
临摹是向传统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绘画作品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晶。我们临摹这些作品时,学习笔墨技巧和表现方法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领会艺术思想和创作规律。只有掌握了艺术思想和创作规律,才能绘出好的画作。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画走的是“先取得招式,再求变化”的路子,这是造成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程式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应该把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研究前辈画家的艺术品格、艺术思想与学习绘画技巧结合起来,“师古而不泥古”。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写生就是要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观察、熟悉、记录,为创作积累素材。古人作画讲究“观万物达于心”。虽然他们有的也随身携带手本,做些简单记录,但这很难与现代意义上的写生相提并论。这里并不是说古人不注重写生。实际上,古人走的是观、默、记、写的写生路子。这种方法对培养和锻炼画家的形象思维能力十分有效,是花鸟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训练。
学习花鸟画是为了创作,技法训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都是为花鸟画创作做准备的。就学习花鸟画的一般规律来讲,具备了必要的技法功底、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要画出有一定水准的花鸟画并不是难事。
花鸟画发展到今天,给学习者和创作者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当代花鸟画将如何发展。这关系到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战略问题,也关系到当代花鸟画家的创作方向问题。当代花鸟画创作要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故我,还要反映当代人的所思所想。让花鸟画富于时代感,是当代花鸟画家肩负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花鸟画的学习者和花鸟画家在了解花鸟画基本创作规律的同时,还要在绘画观念上进行创新。今天的花鸟画创作应该是对花鸟画多层面的探讨,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二、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一)白描
白描是中国工笔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它以线条为主,用以确定构图和所绘对象的基本造型。但工笔画对线条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勾画出物象的形态,还得有一定的形式美。线条既是体现笔墨节奏、韵味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而存在。
1.用笔
工笔画勾线最基本的用笔方式有四种:中锋用笔、侧锋用笔、逆锋用笔和顺锋用笔。
中锋用笔是传统工笔画中用得最多的一种笔法。它要求勾线时始终将笔尖控制在线的中间。只有这样,墨才能顺着笔尖落到纸上,且不会偏离线条中心。中锋线条圆润、浑厚、匀整,有弹性。
侧锋用笔又叫偏锋用笔,是将毛笔侧倒,以笔头的侧翼附着画面运行。由于自笔尖到笔肚所含的墨色多少不同,所以画出的线条会有浓淡变化。此法画出的线条形状往往是一边齐、一边呈锯齿状。我们在画中常见的“飞白”多是侧锋用笔产生的。在工笔花鸟画中,表现嶙峋的山石和老树干时常用到此笔法。
逆锋用笔,运笔时线条朝着笔尖所指的方向走,逆向而行。这种运笔方式画出的线条厚实刚劲、苍老古拙,多用于画老干、枯枝。
顺锋用笔,这种运笔方式与逆锋用笔正好相反,一般是笔锋在后,笔杆在前,笔杆拖着笔锋走。顺锋用笔绘出的线条轻快、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
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四种用笔方法。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对以上笔法做一些变化。但不管用何种笔法,都要注意起止以及运行中的顿挫使转、轻重徐疾,力求绘出的线条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2.勾勒
一幅工笔花鸟画中,线条勾勒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如何用线,黄宾虹先生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点,即“平”、“圆”、“留”、“重”、“变”。“平”指的是行笔时用力要均匀,不可忽重忽轻,要笔笔到位、力透纸背;“圆”指的是勾勒的每一条线都要圆润、富有弹性,尤其是在线条的转折处,更要有“折钗股”般的韧性;“留”指的是能控制住用笔,收放自如;“重”指的是行笔时要有分量,切忌轻飘浮滑;“变”是指线条要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加以变化,或迅疾、或舒缓、或棱角分明、或圆润流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物象的神韵。
无论是画重彩花鸟,还是画淡彩花鸟,在白描阶段都必须考虑用墨的细节问题。全幅不可只用一种墨勾勒,要根据画面需要和不同物象的质感,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来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例如,可用淡墨勾勒白色、粉红色、黄色等浅色花,用重墨勾勒大红、紫色等色彩重的花,用较干的墨勾勒老树干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墨色和谐相融,而且还能保持线条的韵味和节奏。
(二)着色
工笔绘画在勾好线描稿后即可着色。如果把线描稿比做是房子的框架结构,那么着色就是添砖加瓦、粉刷美化。着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效果的好坏。传统工笔画的着色方法总体可以分为褪染、冲染、分染、提染、罩染、湿染、背染等,下面分别简略地介绍一下。
褪染是传统工笔绘画使用较多的一种着色方法。其方法是一手执蘸颜色的笔,一手执清水笔,先以蘸颜色的笔染,再用清水笔接染,使画面产生由浓到淡的变化。
冲染也叫积水法,将两支笔饱蘸不同的颜色(也可以一支笔蘸颜色,另一支笔蘸清水),先用一支笔将画面需要着色的地方填上,不等颜色干,就把另一支笔上的颜色(或清水)冲滴进去。这样,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交融、流动,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染,即分层着色,古人称之为“三矾五染”。工笔绘画里,有些表现对象只有分出层次多次染色,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比如画大红花,就是先以淡墨从花瓣的根部向外染去,待墨干后,再用朱砂从花瓣的边缘向内由深到浅地染。为了固定颜色,可待色干后罩上一层矾水,然后再以淡曙红平涂。如此反复多遍,最后用胭脂提一下色,这样画出的花会更见精神。
提染是为增强画面的层次感、整体感而对画面某一局部所做的微调———可以提白,也可以加重。比如画大红花,最后用比较重的胭脂色加强画面,就是提染。
罩染,以当代人的眼光看,其实是统一画面色调的又一种方法。为使画面色彩统一,在对某一物象基本完成着色后,往往会用极淡的某种色彩平涂一遍。如画白花、粉红花、紫花时,画家基本完成着色后,为使花儿更娇艳,多用极淡的草绿色罩染一遍。
渲染是一种烘托画面气氛、突出主体的染色方法。绘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画中有形的地方虽都已画完,但是画面主体仍不突出,气氛也不感人。这时如果用渲染的方法,在主体周围染上淡淡的对比色或类似色,画面就会大有不同。如画白色水鸟,倘若只画它的结构,则它的神采往往出不来。但如果在鸟形体的边缘适当染上一些颜色,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湿染就是趁湿染色。在所绘物象的形体内,先以清水涂湿,等快干时,染出深浅、浓淡层次。用这种方法画出的物象润泽、自然,适合表现花卉。此法能否用好,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好墨色中所含的水分。
背染就是在画的背面染色。根据画面需要,可以平涂,亦可褪染。背染不仅可以使画面颜色厚重、丰富,而且也不会对物象的形体结构产生影响。
丰富、完整的工笔画技法体系是上面简单的几段文字所无法表述清楚的。这里简要介绍,只是为了让学习者对传统工笔画技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工笔花鸟画的临摹与写生
(一)临摹
临摹是学习传统中国画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积淀,中国画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技法体系。要想掌握这套技法体系,就得有选择地临摹前辈们的作品。长期以来,临摹一直受到画家的重视。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传移模写”说的就是临摹。临摹是学画者了解前人绘画的阶梯,因此需要选择好的范本。在临摹过程中,要深入研究作品的立意、章法、色彩、虚实、主次等各种关系,认真体会画家的创作观念、艺术思想,避免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式地临写。一般来说,临摹先从某一家入手,然后再涉及他家。初临当求形似,然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由求形似转为求神似,到最后则要抛却一切由临摹所带来的束缚,将临摹学到的技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工笔花鸟画的临摹一般从两宋院体画入手。由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和躬身实践,宋代工笔花鸟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造型严谨、生动。无论花鸟,还是虫鱼,在两宋院体画家笔下,无不栩栩如生。其二,刻画细致入微。举凡花卉、禽鸟、树干、岩石等均被宋代画家描绘得毫厘不爽。其三,设色华丽、浓艳。院体画家笔下的色彩大都艳丽华美,然他们却能较好地做到色彩艳而不俗、妖而不媚。所有这些艺术特点都是学画者在临摹前必须了解的。临习好宋代院体画后,可以再选择一些其他时代的画作来学习。近现代一些画家的作品也是工笔花鸟画学习的范本。如现代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的作品,既有古法,又有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是学习工笔花鸟画者的极佳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