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师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四年专业学习,不仅要做到眼手相应、手到画就,而且要做到创意无限、心想图成,成为既有绘画功底又有创作才能的艺术教育人才。为达此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第一,培养创造意识的课堂教学设计;第二,以丰富表现手段为目的的创作课设计;第三,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支持奇思妙想,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眼手相应;手到画就;创意无限;心想图成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高师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四年专业学习,不仅要做到眼手相应、手到画就,而且要做到创意无限、心想图成,成为既有绘画功底又有创作才能的艺术教育人才。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同学在最能体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毕业创作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要改变现状,提高创作能力,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纵观近几年的毕业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创作构想与表现技能的断裂
创作构想与表现技能的断裂是学生创作中的严重问题。由于构想和手段无法统一,尽管学生想得天花乱坠,五彩纷呈,但实际操作起来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老师的否定,自己的不满,导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画了又改,改了又画,从画种、题材到手段的选择上不停变换,摇摆不定,这种矛盾的选择,在创作中又消耗了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究其根源,盖出于创作课与各专业课之间的断裂,学生缺少创作经验的积累,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艺术创作服务。
二、生活贫乏,缺少鲜活的创作素材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年前的学生相比,在生存状态,竞争压力和心理需求上都有了很大差异。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脱离生活的作品有如空中之楼阁,没有了根基。道理人人明白,但在具体操作中又常常被抛到九霄云外。作品中不是一味模仿,赶潮流,就是头脑空泛,闭门造车,随便拿来一幅照片依葫芦画瓢地加以描摹。相反,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倒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不去很好地表现。说到底,是因为学生平时缺少创作训练,缺少创作必备的生活观察和素材积累,临阵磨刀,为了创作而创作。因此,作品中缺少生活、缺少发现、缺少亮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缺乏情感的机械描摹
艺术是情感的产物,情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作者心灵轨迹的体现。人有七情六欲,物有万种风情,只有僵硬操作,没有激情涌动的创作,既感动不了自己,更感染不了别人。遗憾的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创作过程中把精力全部放在物象自然形态的表面描摹上,而毫无感情的投入,他们眼前的景物或人物是僵化的、没有生命的。因此可以论定,举凡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绘画作品必然毫无生气。鉴于上述诸多问题,我们拟在提高学生创作能力上采取如下对策:
(一)培养创造意识的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以油画课(总课时:240)教学为例,探讨专业基础课与创作课相衔接的课堂教学设计。
1、写生课:160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突破固有色的概念,学会观察不同环境、光源下物象的色彩变化及色调关系,掌握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以色彩的角度从自然形态的研究中提高观察力及表现技巧。写生课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阶段,也是以后表现手段丰富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
教学方式:油画写生课的内容包括静物、风景、人物的写生。通过对自然形态及色彩微妙关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研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课堂上教师采用多媒体讲座、随堂讲评、技法演示、个别辅导、学生互评等形式,要求学生学会用色彩塑造形体结构、空间虚实、把握整体色调关系,从而以坚实的造型能力解决物象表现的技术问题。在写生中训练学生的手眼功夫,达到客观地再现被感知物象的能力。
2、欣赏课:20课时
教学目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与表现技巧的训练应是同步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别能力,从而促进绘画技巧的提高。
教学方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观摹展览、图书资料;开讲座等形式。根据课程需要,以多次数少课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将大师作品穿插在专业基础教学的各个时段作介绍。如在写生课中以写实性强、表现技巧高的名家作品介绍为主,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大师的绘画技能,融会贯通,与自己的写生练习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围绕教学要求以广博深厚为目标,通过教师解析中外名家作品,使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以及大师作品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风格演变过程,领悟作品的精髓,从而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欣赏中也使学生了解绘画的多元性,从认识上解决由再现物象到表现物象的过渡。
3、临摹课:20课时
教学目的:模仿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翻开美术史会发现很多有成就的大画家都有模仿大师作品的过程,从模仿中体会大师的表现技法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可使我们的学习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因此,本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技巧和审美认知。
教学方式:临摹课更具有个别辅导性。在前面的写生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专业基础所长及不足等情况已有初步了解。开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擅长和不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临摹范本。教师引导学生对与自己气质相近的大师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举一反三,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做到事半功倍。需要说明的是临摹范本印刷质量的好坏是件马虎不得的事,特别是色彩范本选择上应慎之再慎,否则将适得其反。
4、创作小稿练习:40课时
教学目的:在专业基础课中穿插创作小稿的训练,目的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在素描和色彩小稿的练习中了解创作的各元素,为以后的创作积累实践经验。
教学方式:表现性绘画练习(20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在实物写生中尝试变形,从形体结构、比例、空间、构成等方面对物象自然形态进行主观调配,在具象中分离出抽象因素,把握抽象语言的表现规律,强调绘画的主动性、表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深入生活收集素材(20课时):前文我们提到学生的创作远离生活,因而缺乏创作必备的真情实感,而艺术又是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一方面,绘画创作需要贴近生活、需要真情实感;另一方面,学生往往远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生活为根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向上的艺术创作观,以健康的心态挖掘生活的深层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及中外名家艺术创作活动的实例,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同时要深入生活、体味生活、到生活中寻觅创作素材,以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作为创作的切入点,变机械的描摹为真情实感的表达。
穿插在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创作小稿练习,虽然课时少,但如在各画种中都能体现,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作用将不可小估。
5、综合素养的提高:技巧的训练、创造意识的培养能够解决创作的能力问题,而作品的精神内涵则完全依靠作者的文化、艺术等综合素养,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课堂上就可轻言解决的。因此,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就显得必不可少。教师除要求学生课外看一些文学、艺术、哲学等书籍外,还可启发学生从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吸收营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并在专业课结束时,要求学生交一篇读书心得或艺术随想之类的小文章,使他们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在滴水穿石间达到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以丰富表现手段为目的的创作课设计
在学生的毕业创作中,他们很想用多种手法去表现自己的构想,但因各种材料及表现手段在平时训练中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哪种表现形式最适合自己,以致临战上阵感到不知所措,画了又推翻,重新来过,反复调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放弃创新欲望,重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如此一来,学生创作手法的单一现象就很普遍。因此,开设以丰富其表现手段为目的的创作课是改善这一现象的最有效的方式。
以研究多种材料为目的的创作课教学应是高师美术专业学生乐于尝试的方式。因美术教育专业的性质本身就需要他们对油画、国画、版画、漆画、丙稀、水彩等画种有所了解。多种材料的尝试既可使他们把各画种的知识融合起来,又可增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创作课上学生可模仿他人的制作方法和已采用的媒材进行创作。如用撕、贴、绘、刻、印、滴、淌等方式;现已被开发的媒材有布、绳、玻璃、植物纤维、沙、木、胶及金属等。通过模仿了解、掌握各媒材的性能特点,并从中得到启迪,增强艺术感受性。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拓宽思路,挖掘潜能,发现新媒材,丰富创作手段。教学中,教师可进一步发现学生的擅长及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合理的建议,因势利导,帮助他们了解自我,避免盲目跟风走,赶潮流。引导学生在丰富创作手段,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与个人气质相契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学生在创作课中闪现出的奇思妙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深化构思,在日后的毕业创作时进一步将它完善。这样,由于准备时间充分,便可少走弯路,作品自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时代巨变,艺术多元,受教育者改变,都是促使我们对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体系进行拓展与变革。我们无法用19世纪的观念在20世纪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前提》美术报2000年12月16日)
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不可或缺的因素。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画法,那种简单的划分优劣生是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审美标准的结果。而这种审美标准完全是品评者个人所制定,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就是好学生,反之则是差生。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审美情趣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应当鼓励创新、提倡多元,以十分包容的心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十分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具体做法是:支持艺术形式的探索;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抓住闪光点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帮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传统正向思维教学的同时,也不忽视逆向思维的作用,采用多元的评判标准。模糊优劣生的概念,使学生在自信中完善自己的构想。
2、支持奇思妙想,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在艺术领域,在科技领域早已得到证实。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想象力的人会有多大的创造才能。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一位美国的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外出,看到路边围墙上画了个圈就问:“宝宝,这是什么?”孩子不加思索地回答:“这是圆,我们老师教过的。”母亲听后很生气,把老师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老师单一的告知,阻断了孩子的想象,久而久之将束缚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成年后的创造能力。结果,年轻的妈妈胜诉。这是注重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开发的一个精典例子。这事如发生在中国孩子身上,家长可能会很高兴,我的孩子认识圆了。这种重知识,轻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教育方式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成绩很好,而创造力很弱的直接原因。
创新思维需要培养,更需要保护。偶然翻动一本少儿美术作品集,被孩子们的画吸引住了。没有造型能力的孩子居然画出了《五个耳朵的免子》、《跳舞的水》、《快乐的感觉》、《能飞的人》等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画。难怪曾有一位画家感叹到:“老天好象总是在捉弄人。学了大半辈子的画,反过来却被那天真无知儿童的直率、真诚、自由、大胆所震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手脚反而被各种条框束缚住了,谨小慎微,思维禁锢,失掉了自我营造的能力。所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想象力,重新激活创造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中的当务之急。挖掘、保护、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大胆尝试,营造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学始终,在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要始终将审美、技巧和创造力三者紧密结合,这应是高师美术专业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的一种正确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社会十分需要的复合性教育人才,我们应对此坚信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