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的要领重点在于如何用笔,而用笔在于用锋,也就是笔锋的掌控。掌握这一点,不管你是学习那种字体,都能得心应手。
为什么同一个字,一样的笔画,不同的人来写,却能写出不同的风格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在运笔时发力的方法不同,不管你写得是硬币或者是毛笔,道理都是一样的。写毛笔字时,笔毫因为手臂发力的不同,会产生各样的变异,所写的笔画也就各有不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唯笔软而奇怪生焉”,说的就是这个理。
毛笔比硬笔更加难以掌握,因为毛笔的笔毫是软的,所以在书写过程中更是千变万化,因此就要求书写着在书写过程中要懂得如何去把握笔毫的力度,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控锋、调锋。我们将这种书写过程中锋豪的变化,称之为:锋变。
点画的变化,其实就是锋变的结果。研究用笔与笔锋,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笔锋之“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学习书法,我们应该懂得,任何一个笔画皆由入、行、收三个环节完成。
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
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
这三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任意笔画的造型,也就关乎我们的字写得好看与否。因此,这三点是用笔中最基础的技巧,必须好好掌握。
如何控制笔锋?
前面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该如何来控制笔锋呢?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豪,利用前面说的锋变来完成上述三个环节,这就是控制笔锋的关键点。
古人研究笔法最经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虽然它还是残缺的理论(如: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中,说明它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但其实践指导意义确是重大的。
我们仔细分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字,其实,八法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问题。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主要行笔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连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风格是怎样变化,在点画的刻画,或者说在发力方法和锋变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张迁碑》与《曹全碑》比较,共性是"波磔"和"蚕头雁尾",区别是一方一圆、一刚一柔。柳楷和颜楷比较,共性是"藏头护尾"与"八法",区别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朴。
这些差异的形成,无疑是锋变的结果。由此,我们又可以推断出,个性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于个性化的运笔发力方法和个性化的锋变上。人们称米芾的"刷"、东坡的"画"、山谷的"描",就是对他们个性锋变技巧最典型最贴切的形容。
也正因为,他们各自的这种独特的变锋技巧,才形成了他们各自的书风,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书风。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我们论述用锋的幅度与发力的方法有直接关系:
重发力:锋变的幅度大,笔画粗壮;
轻发力:锋变的幅度小,笔画纤细;
劲发力:笔画挺而弹,刚硬有力;
缓发力:笔画劲而朴,利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
中锋调锋:笔画圆浑。
不管怎样发力与锋变,必须是以刻画准确而高质量的点画线条为宗旨的。若求点画线条造型的准确,首先是要发力与锋变的准确。不同的点画,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需要不同的发力方法和锋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