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艺术的难度上说,书法中数草书最难。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草书歌诀中开头即为:“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此乃中书之经验。
草书是实用性较广而艺术创造天地极广的一种书体。我们现在通行的草体称为今草,说是今草,从其产生至如今已将近两千年。一般认为始于魏晋之初。之前,有产生于汉隶兴盛时的“章草”。“汉立而草兴”。(许慎《说文解字》)草章亦可以说是一种快捷写就的间架近似隶书、但结构又有简化的字体,笔画稍有萦连牵带,但字与字间却不相连,行笔波磔很明显。但它却不是“隶草”,而是有独立的书法审美意趣的书体。今草便是在真书和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草体。它与章草的区别在于去掉了挑、捺这些隶书笔法,笔画之间的萦带加强了,并在后来长期的探索中形成独特的结字规范。
今草之外,草书中还有狂草之分。狂草是草书中最狂放的,其行笔挥洒自如,意气飞扬,结构奇诡,连绵不断,变幻莫测,是一种适于寄寓激情浪漫书体。自古以来,以此道名于世的只有唐代的两名书家:张旭和怀素,所谓的“张颠素狂”,便是他们草书艺术最形象的评价。草书有书写简便、快捷而富有变化美感、易于寄情书意的一种字体,但相对于书和楷书来说,它的实用性相对减弱。我偏向于将它归入纯艺术的一种字体。
草书的运笔特点,是兼楷、行以至隶篆用笔的一些特点,但又有其特别的。孙过庭就谈过真草笔之间差异;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依我的理解,是真书要善用使转,否则死,草书要善突出点画,否则易糊涂而失神。初学草书的人,常使点画混于使转中,成为“萦结如游丝一片”,此便是笔病。草书运笔的特点可归纳为三点:①审势为先;③潜锋逐势;③刚柔虚实方圆交织。审势为先指运笔必先取势,意在笔先,意到笔到,不能有笔怯,取势为上,求质为次,潜锋逐势主要指提按要分明。颜真卿在《述张旭笔法十二意》中指出提按的旨趣在让锋末起作用:“末以成画,使其锋健。”这里有强调把笔提起、断其笔画、重新按下的意思。因为不善提笔,就很难让锋尖起作用,其势也难成。潜锋逐势还有顿挫和让笔锋内旋环转的意思。内旋环转之时,笔锋似提非提,似按非按。刚柔两种笔型是互济相生的,方(折)刚而圆(转)柔、实刚而虚柔,都是休一同软笔之下的力感。所以有人析之,“刚,能伸之力也;柔,能屈之力也。”又:“笔画坚强挺拔,不可屈挠之谓刚,屈折旋转圆润有力之谓柔。刚则肥而能壮,柔刚瘦而不枯,不得以木僵为刚,纤弱为柔。”(黄患、黄湘驯《草法金针》)
草书笔法,擒纵自如,变化多端,主要从行书笔变来。也因此,如真、隶、篆的“笔笔中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只有八面来锋,实际上偏锋用得更多些。
草书的结字,由于简省、萦带等关系,常常难于辨认,有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曾”与“差”字,“知”与“去”字,“某”与“枣”字,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人们又将其再抽象为符号,有的按偏旁部首分类。《草出歌诀》,借助诗歌的韵律节奏,更是便于记忆规范化的草书符号部首的好形式。学草一定要讲规范,否则难以辨认,但这也只是得其形,需神形兼备,方为上品。从神采方面看其结字布局,有名字概括为点画狼籍、布白方棱、转折必顿、宁断勿弯、宁方勿圆、流线型等。这些都不咎是意味深长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