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现存最古的山水,距今已有1400多年

  • 发布时间: 2017/5/19 9:12:33
分享到:

 

今日我们来认识一幅被认为是现存最古的山水画,它诞生于唐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作者更凭此画名垂青史,成为晋唐间艺术传承之津梁、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此图描绘江南二月人们外出春游之景,只见青山耸峙、林木抽芽、湖光粼粼,在这融融春日与君共赏,亦是美事一桩。



游春图 作者展子虔


展子虔留下了《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作品,在世界上可与梵高的《鸢尾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展子虔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翻开中国文化史,我们就可以知道,在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上,历代画论对他都有高度评价。有人曾把他与六朝时期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顾、陆、张、展。但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他生命历程的详细资料。 展子虔的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走马灯似的政权交替,使得个人的一切显得不那么重要。时至隋朝,中国大地才得以暂时的平静。隋文帝执政后聘请他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隋书》中记载“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也就是说,这两个职位都是奖给社会知名人士的荣称,从正四品。将一个郡太守职级的官职奖给一个画师,可见展子虔在当时的名望。但稽遍隋史,没有他的一点信息。然而历史是公平的。首先使展子虔进入后人视线的是唐贞观三年(629)由京兆大慈恩寺沙门彦悰撰写的《后画录》。彦悰在书中对展子虔的山水画进行了高度评价:“触物为情,备该绝妙,尤善楼阁人马,亦长远近山川,咫只千里。”二百多年后的唐大中元年(847),唐朝艺术评论家、书画收藏家张彦远编写了《历代名画记》一书,书中展子虔条下记载:“展子虔,渤海人。历北齐、北周、隋,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后世关于展子虔的身世之说皆由此出。 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






现存最古的山水卷轴画 《游春图》是我国目前存世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但此图无名款,是世代收藏者相传为展子虔所画。根据画中的钤章看,此画初四百多年没有留下流传的痕迹。收藏标记最早的是北宋末徽宗赵佶“展子虔游春图”的题签和双龙小玺,以及徽宗时政和、宣和(1111-1125年)的皇家收藏钤印。宣和后,北宋王朝就走进了历史,《游春图》也流落到民间。由胡存斋、张子有、贾似道相继收藏。忽必烈鼎革后,重新归到元朝内府,后转赠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迄明朝复归皇家,后被权臣严嵩窃为己有,随后又流落民间,由韩世能、张延嘉、清梁清标、安岐收藏。后复归清皇家内府收藏,并由乾隆题跋。 《游春图》是以春游为主题的绢本山水画,画幅高43厘米,宽80.5厘米。全图以鸟瞰的方式遥摄景物,表现了在明媚的春光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有桥。展子虔在此画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这种青绿色彩的表现技法,被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传承,形成了“青绿山水”画派,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此图视野高远,场面宏阔,只咫千里,其宁静深远的画面背后,透着画家对心源物像的深彻感悟。 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黄山谷看到《游春图》后曾评价道:“人间尤有展生笔,万物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授经图页 作者展子虔


时局动荡,国宝颠沛流离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清室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后再被携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长春的“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也有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不久,这些书画珍宝又陆续现身北平(即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这一稀世珍宝。 《游春图》几经辗转,被北平琉璃厂一家古玩店老板穆蟠忱从长春一家古玩店花很少的银子买下来了。对于故宫珍宝面临散落损毁的危局,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和华北文法学院文哲系教授的张伯驹是一边痛心,一边关注。 一天,张伯驹吃过早点,正和夫人潘素在家里论字说画,忽有人叩门。来人是位中年男子,他向张伯驹夫妇悄悄地报了个信:马霁川他们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张伯驹听了来人的话后,怒不可遏,大声骂道:“马霁川难道你真要成为民族的败类吗!”他急忙来到玉池山房。马霁川说:“只要你拿得出800两黄金,这无价之宝就归您了。”马接着又说:“我可敢敲你的竹杠,这《游春图》举世无双,是真正的国宝。这画要是卖给别人,比如换个洋人,少说也得1000两黄金。”张伯驹严厉地说:“马掌柜,你怎么忘记了你是中国人呢!这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谁要是为了多赚几条金子,把它转手卖给洋人,谁就是民族的败类,千古罪人!” 据张伯驹所知,马霁川在收购这幅画时所付并不多,现在却叫价800两,明显是虚高之价,根本不可能成交。自己虽也曾家财万贯,但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纵然是倾家荡产,也抵不上此数。 


张伯驹
一幅画闹得满城风雨 

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急忙找到著名古文字学家于思泊,一起来到故宫博物院,报告马衡院长,建议院方收购此画,归国家所有,并致函北平古玩商会,不准此画出境。如院方经费不足,他愿意出面周转。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 张伯驹更加为之着急,无奈之下决定个人出面赌一把。他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先给卖方施加压力,使其不敢轻易把《游春图》卖给外国人,只要留在国内,便可从长计议。于是,他单枪匹马上阵了。张伯驹走遍琉璃厂古玩铺子,到处传话:“《游春图》属于国宝,此画卷万万不能出境。”很快国宝《游春图》在个人手中待售的消息传遍了北平文化界。 马霁川万没想到《游春图》一事竟闹得满城风雨,再僵持下去恐怕于己不利,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同意由墨宝斋的掌柜马保山作为中间人出面周旋,洽谈《游春图》由张伯驹收购一事。 当张伯驹最初接到马保山的电话时,曾激动地大声嚷道:“我感谢您,我代表我们的子孙后代谢谢您!” 电话一挂,仔细一想,张伯驹又犯愁了。当时,200两黄金绝非一个小数目,对张伯驹来说已力不从心。十几年里,他手里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万贯家财已经用尽,因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表面上家大业大,其实,内里早已困窘了。因此前不久,文物收藏鉴赏家靳伯声为所藏有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作跋的范仲淹《道服赞卷》寻找买主。张伯驹一见:此帖是范仲淹为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赞文,也是范仲淹唯一传世手迹。此帖为楷书,行笔瘦劲,风骨峭拔如其人,诚得王羲之所书《乐毅论》笔法。卷中宋印鲜艳夺目,北宋文同之跋亦极罕见,张伯驹见此真迹食不甘味。为此张伯驹变卖部分家产又加以举债,以110两黄金才将《道服赞卷》收归己有,因此,手头也日益拮据起来。这一夜,张伯驹久久不能入睡,一是兴奋,二是考虑上哪里弄那么多金条!

张伯驹为保护国宝卖掉宅院 为能尽快得到《游春图》,免得夜长梦多、节外生枝,思来想去,最后张伯驹决定只好忍痛将自己位于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房院出售,这可是一处豪宅,原为大清太监李莲英私邸,这也是张伯驹最有价值的家产了。里面有四五个小院子,花草、果树、芍药、牡丹都有,好几个会客厅、长廊,一向追求雅致生活的张伯驹十分喜爱这所宅院,但为了购买《游春图》,张伯驹已顾不上考虑其他了。经过与相邻的北平辅仁大学几经讨价还价,张伯驹忍痛将豪宅易主,最终以2.1万美元出售了。张伯驹又将美元换成20条黄金,因不是港条、成色差,还是凑不够事先商定的黄金两数。怎么办?潘素看到张伯驹真是没办法了,她便打开自己不轻易打开的箱子,拿出一包一包的衣服,从箱子底层取出一个包裹,一层一层地打开,缕缕金光闪射。她用手抚摸着心爱的首饰,看了一会儿,又一层一层地包好,递给丈夫说:“差人去把它卖掉吧。”张伯驹忍痛又卖掉了夫人的首饰。 到了约好的成交之日,张伯驹、李卓卿同到马保山家办理手续。李卓卿又请来自己的一位会鉴别黄金成色的黄姓亲戚,对金条进行成色鉴别,以试金石验之,因其成色太差,只有足金130多两。最后,张伯驹答应尽快想法补齐,并由马保山担保,李卓卿才亲手将展卷交给了张伯驹,至此,《游春图》才最终为张伯驹所购得。后经几次补交,到补足170两黄金时,历史的时针已指向1949年初,此时北平已和平解放了,新旧交替,社会快速变革,穆蟠忱、马霁川已无暇顾及旧账了,张伯驹这才不再补交黄金了。直到1970年的一天,张伯驹在北京见到马保山时还问当年购画所欠的黄金怎么办?马说:“形势变了,对方完了,我也完了,你也完了,这事全完了。”说完,二人相觑大笑。为答谢马保山,潘素又绘山水画一幅相赠,夫妇还与马合影留念。1980年,张伯驹又书嵌名字对联一副送马保山,再示谢意。其联语是:“宝剑只宜酬烈士,山珍合应供饕夫”。把马保山的名字借谐音嵌入其中,颇具张伯驹的天真。 张伯驹忍痛卖掉弓弦胡同的宅院后,一家人又搬到早年买下的一处住宅名叫承泽园的宅院住下。尽管买下《游春图》是艰辛备尝,但他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以此表达对此件国宝的珍爱。 后来,张伯驹因收藏《游春图》,而自号“春游主人”,一直都沉浸在能购得《游春图》这一古之珍宝的喜悦之中。 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称赞张伯驹这是难能可贵的爱国之举,也正因为张伯驹倾家荡产的多方奔走,才使《游春图》这一顶级国宝没有流落海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