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以及它的传说

  • 发布时间: 2012/5/9 10:14:58
分享到: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轴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在这幅高不到一尺,长两丈多的手卷上,描绘了12世纪初期,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热闹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负盛名的不朽杰作。

  历代对“清明”的解释,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解释是认为,“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民间风俗,图中所描绘的是在清明时节汴河一带的风俗活动。展开画卷,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行人往来,其中既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车轿和人马,也有长途跋涉的行旅。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接着展开的是全卷最精彩的段落,汴河上二十几艘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一桥飞架,宛如飞虹,这就是著名的“虹桥”,桥上桥下,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穿过桥洞,可能是因为船工们贪看两岸繁华景色耽误了时刻,眼看船头就要向桥洞撞去,而桅杆还没有放下,一时间,船夫们乱了手脚,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高潮。最后一段描绘繁华的市区,高大的城楼两边街道纵横,房屋店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百业杂陈。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从表现技法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绘画作品,舟船房屋的界画,人物牛马的形神,水波的婉转流畅,无不刻画入微,惟妙惟肖,不愧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稀世杰作。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翰林图画院待诏张择端,他完成了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辉煌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虽治国无能,但对艺术可谓独具慧眼,他认定《清明上河图》是一件旷世奇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于是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然而,不久战火烧到了宋徽宗的金銮殿,金兵入关,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也流传于民间,800年间,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曲曲折折的故事和传说。

  元灭金后,《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收入宫中。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这以后,画卷就在几个达官贵人家里流转。到了明代,却引发了一桩情节复杂的故事。明清之际生活在苏州的剧作家李玉,写了个昆曲剧本叫《一棒雪传奇》,这出戏直到今天还在上演。故事说的是有个叫莫怀古的官员,家藏三件宝贝,其中一件就是真本《清明上河图》。莫家有个裱糊字画的裱匠名叫汤勤,这个汤裱匠想巴结奸臣严嵩,就鼓动严嵩去向莫家讨要《清明上河图》。莫怀古既舍不得这件传家之宝,又怕得罪权相严嵩,就想方设法找了一张临本送去。哪知家里出了内鬼,汤裱匠正向严嵩大献殷勤,指出这是一张假画。严嵩老羞成怒,诬陷莫怀古“通倭”,要拿去“正法”。莫家有个家人,样子很像莫怀古,自愿替主人掉脑袋。莫怀古便带了《清明上河图》逃出城外。哪知汤裱匠又跑到严嵩那里献殷勤,说杀了的并非莫怀古,严嵩便派锦衣卫和汤裱匠一同审理这个案子。这个故事的结尾自然是恶有恶报,汤裱匠最终被莫怀古的姬妾刺死。其实,这出戏取材于另一段传说。古典小说《金瓶梅》究竟出自哪位作家的手笔,古今一直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明代学者王世贞所作。这部书的缘起也是与《清明上河图》有关。话说王世贞的父亲王杼得到了张择端的真本《清明上河图》,王家却也有一个姓汤的裱匠勾结严嵩,卖主求荣,严嵩为了霸占《清明上河图》,最终杀害了王杼。王世贞为了替父报仇,打听得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喜欢看淫猥小说,并且看书时习惯用手指沾口水翻书页。于是便写了一部《金瓶梅》,在书角沾上砒霜,把书献给了严世蕃。不久,严世蕃果然中毒而死。当然,这些只是传说,听起来不可太认真。但透过传说也可以看到历代对《清明上河图》的珍爱。

  历史上严嵩父子确实收藏过《清明上河图》,严家被抄后,《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归隆庆帝所有。明代的皇帝大多不喜欢书画,隆庆帝也不例外,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奏请皇帝把画赐予他,皇帝却让估成高价,抵其俸禄。画将要给朱希忠时,一个小太监得知此画价值连城,乘人不备,将画盗走,正要出宫,管事人来了,惊慌中小太监急忙将画藏到阴沟里,恰遇当天下雨,这雨一连下了三天,待取出后画已腐烂,后经宫中裱匠修复,才得以恢复原貌。

  清代时,《清明上河图》再次流人民间,嘉庆二年,画卷第四次入宫。被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辛亥革命后,溥仪(宣统)逊位,1925年,他离开北京之前,将宫中珍玩字画盗往天津,《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后来伪满成立,他将此画带到长春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仓皇出逃,将《清明上河图》带到通化,被我军缴获,收藏于东北博物馆,1955年拨交故宫博物院。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五次入紫禁城,不过已不是昔日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了。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的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共有30幅。单就这一点来看也足见这幅巨作影响深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