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中国的书画市场迎来了第一个春天。此时,便于流通的卷轴画开始兴起,并很快在社会上普及开来,使得书画交易的便利程度大大加强。当时名家的作品售价不菲,而且山水画成为了绘画市场的主流。
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中就有“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的字句。
唐代著名的画家、美评家张彦远出自宰相世家,其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都曾“鸠集名迹”,收购大量的书画精品。当时经营书画的人,如贞元(785—805)初年的孙方颗就曾给张家“买得真迹不少”。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元和(806~821)初年,张彦远的祖父为了买下西晋名画家卫协的《毛诗北风图》, “答以名马,并绢二百匹”来购之,可见那时书画市场已趋于活跃。
唐代的风气是以书画价格的高低来区分作品的优劣,如张怀瑾就在《书估》一文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像褚遂良这样的书法家就得像虞世南那样“有购求者,宜悬之千金”,否则就显现不出他书法的贵重。
当时的书画作品价格,尤其是名家的精品,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着详细而明确的记载:“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得,一扇值金一万,且举俗问谙悉者。”张彦远列举的上述画家都是当时的名家,此类画家作品的固定价格被世人所熟知,颇有点像后世的润格标准。
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了名家书画价格的高低不同。
这个时期,不仅有了明确的买卖双方,甚至出现了从事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唐朝宫廷重视书画的收藏,尤其对精品格外垂青。张彦远家中收藏的书画精品就引起了皇家的垂涎,被迫进献,以致其家所藏精品十不存二。
由于向皇家进献书画的赏金十分丰厚,于是有一批人便开始专门从事高端书画作品的收购和贩卖,这类书画经营者在唐代被称作“鬻画人”。他们的身份和现代的艺术品中介人有些相似。
隋唐时代书画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繁荣的经济密不可分,社会的富足促进了书画的普及。在强大经济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市场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