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的儒家情怀

  • 发布时间: 2012/5/8 19:42:18
分享到:

盛唐的书法空前繁荣。受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取向影响,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诸多大师。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唯一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伟大书法革新家,他以豪迈雄健取代了二王清秀俊美的书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颜体”。他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肃穆之气象,有温柔敦厚、非礼勿动的行为法度,有至大至刚、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不仅包括楷书,他的行草更受世人推崇。其行草书与其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书风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他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画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历来书家、书评家对他的行草书都众口一词,评价极高。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云:“其真行绝妙,所谓如长空游丝,虫网络壁者。”认为他的楷、行、草书都达到了“逾妙及神”境界。明项穆说:“鲁公之行草,率更之真书,长史之飞草,所谓出类拔萃,固非随波逐流者也。”其代表作《祭侄文稿》全无丝毫矫揉造作之迹。每每览之,皆被其深沉的气度、奇崛的笔势、充盈的感情所震撼,这是几千年中国书法史上唯一能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平分秋色的天成之作。元鲜于枢曰:“《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之作,如果说《兰亭序》体现了“神韵潇洒的玄学意味,那《祭侄文稿》就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儒家情怀。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全文气势沉雄,感情充沛,笔法激荡,酣畅淋漓。这种自然流畅,凝练厚重,大气磅礴的书法境界,正是感怀于他自己及其家族忠义于国、满门惨烈的残酷现实的情感勃发。其雄强的书风,其气象、法度、尊严,实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丰厚土壤,正如欧阳修《集古录》中所说:“颜公忠义之风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正,像其笔画。”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一时间河北诸郡土崩瓦解,溃不成军。唯颜真卿在平原高举义旗,起兵讨叛。时颜真卿之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季明联络颜真卿,联合抵抗后城破被俘,季明等身首异处,颜氏家族死难者三十余人。直至乾元元年五月(公元758年),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闻之,即派颜杲卿长子泉明至常山、洛阳寻杲卿、季明遗骸,得杲卿部分尸骨及季明头骨。为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为文致祭,是文即《祭侄季明文稿》。面对爱侄季明首骨,追忆往事,为当年抗争激励,既怀同仇敌忾之义愤,又感颜氏家族巢倾卵覆之痛。临书情肠百结,顺管奔流,遂致奇崛纵横、惊心动魄。缅怀堂兄一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痛惜爱侄正值英年,横遭杀戮,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愤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临文之际,萦纡忿激, 悲愤交加,其意因不在文字之间,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千古绝唱。此书墨色时枯时浓,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无间,既有金石之效果,又有篆籀之余味。观其结体,每字姿态横生,神采飞动,正如陈绎曾所说:“‘承’字掠策啄磔之间,‘磋’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催’字如泰山压而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如惊龙入蛰。”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综观此稿,前十余行叙述身世,字迹还基本规整,情感释放但不失理性,法度备焉。有人把前十余行字迹基本规整归结为作者心情此时平静,但笔者不敢苟同,颜真卿写此稿之心情不言而喻,尽管他意不在书,但儒家文化对他的浸染、影响根深蒂固,此处正是儒家对艺术形式追求秩序化审美倾向的不自觉的流露;至“贼臣不救”以后,悲慨之情充溢胸间,情感与法度的斗争尤为激烈,字形、行距忽大忽小,线条时疾时涩,错漏遂增。至“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几字时,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缚,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他用笔墨宣泄了心底的悲愤情感,以线条墨象为构架,营造着他胸中的道德世界,他的心灵早已超越了审美规范而踏入伦理范畴。正因为其意本不在书法,而恰恰使他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正如陈深所说:“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反而极工耶!”亦如清人王顼龄所说:“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忧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祭侄文稿》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儒家之凛凛正气。董《广川书跋》称:“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望之为盛德君子。”事实上,颜真卿的确是一个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他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是经学大师颜师古的第五代重孙,其祖上颜之推曾因撰写儒家的修身法则《颜氏家训》而著称于世。颜真卿三岁丧父,自幼家贫,但在其母亲、伯父、舅父、姑母的教导及其家族的影响下,受儒学的影响极其深刻。颜氏一门的家学传统,至他始融会一体并发扬光大。他的“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在“安史之乱”变故中得到了考验和升华,并以书法的形式在《祭侄文稿》中得到了有力体现。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以仁义为内容的儒家人性论,极其量于治国平天下,从正面担当了中国的伦理、政治的责任。”“凡受到儒家思想一分影响的人与事,总会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保持一线生机,维系民族一分理想与希望。”颜氏家族系儒学世家,儒家思想早已融入颜真卿的生命之中,根植于他的灵魂深处,是以危难之中,唯有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颜氏兄弟、子侄挺身而出,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情怀,坚决抵抗,舍生取义。其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对乱臣贼子之仇、为己误国者之恨使颜真卿怒发冲冠,反映了他内心的道德世界;惨失亲人之痛,使他“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体现了他的伦理情怀。无论是官场上的刚正不阿,还是在战场上的身先士卒,直至狱中的大义凛然,颜真卿以其毕生的行为体现了儒家忠君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崇高人格风范。   上佳之作,必系于情深,笔虽简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祭侄文稿》不愧为“天下第二行书”,不愧是中国书法历史里的扛鼎杰作,它不只是心灵的奏鸣曲,而且是哀极愤极的心声,同时还是血泪凝成的不朽巨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丰碑,更是儒家正统情怀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