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美:外拓与内涵的结合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 发布时间: 2015/10/28 12:15:33
分享到:
篆刻艺术越是往后发展,其表现内在的东西就越丰富复杂,而其外在形式则应显得单纯.要利用有限的小小外在空间,表现内在的无穷的美的因素.也就是说内涵要丰富,挖掘要深,要使人耐看;外表单纯,但确有吸引力的美的形式感,这就得要不断扩大与开拓。也可说是为了提高篆刻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从内到外都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前进。
    外拓,是篆刻印面效果广泛吸收其他艺术的形质的因素,化为己用,是有形可见,有法可寻的,如有的文字取法于甲骨文或钟鼎文;有的线条取法于“屋漏痕”,有的取法于‘折钗股’;有的取法于图画而成肖形印。取画押为花押印;有的则取法于雕塑之力感或音乐之节奏,国画、书法之笔墨趣味等等。
    内涵,是从印面文字或线条间可感知的一种特殊的美感。它是作者精神气质与学养等多方面因素而造成的,是作者通过外拓而酝酿的醉酒,给人以丰富的有深度的一种美感.如印文中之形体、内容、线条趣味之雄强、古朴、浑厚、苍润等等是可以感知的。但有的似乎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尤其是对此初接触者更其。如对印面的诗情画意,线条的笔墨情趣,或所谓静穆、含蓄、深邃、韵致、冷峻等等。但久而久之,见多识广。亦可体会其意.
      内涵与外拓,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区别者,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外者求其广,内者求其深:外者有形可观,内者有神可感.联系者,内涌的仁富性产生于外拓所构成的印面,内涵的深度依赖于外拓的广度;外拓的触角伸得越远,其内佃就越丰富,其所触及对象愈新奇,其内涵就愈鲜明。有时内与外也不能截然分开,似乎互为表里,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关于艺术内涵的特点与外表之关系,唐张怀灌在《书议》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作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在这里说到了内涵是“有深意”,而于外观确是“既令了然”。是无限和有限的关系.同时这种“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得之于现实生活的“物类之表”,藏之于难以言传的‘杏冥之间”.而他对“无声之音,无形之象”的提法更接近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本质.说明了篆刻书法艺术内涵的音乐精神和艺术特征。
    篆刻同书法艺术一样都是以文字为基础来作为表现对象的。文字的特点前已述说过它有‘象形”的因素,但发展到后来很多字是无形可象了,而吏多数量的字是属干表意的、形声的,尤其作为书法艺术后,表现的却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主的意象。这种“无形之象’正如同音乐一样,以表现人的感情或情绪为主的内心生活,而放弃了外在可见的形状一样,着重表现形式上虚实、疏密、轻重等节奏美、形式美.因此从它表现丰富内在情感的角度来看,是“无声之音乐”。是其有特征的。如从吴昌硕的“聚学轩”(图93)这方篆刻作品来看,他印面表现的文字,已不其有原来的模写自然的“象形”之形了.而从它的线条与破损的处理来看,印面的疏密空白,线条的长短、粗细、轻重,以及破损的多少与分布方位,都是很有节奏的,具有音乐感。
    篆刻的内涵与外表不仅具有音乐感,同时它也可具有雕塑的结构美、舞蹈的动态美,诗歌的意境美、绘画的笔墨趣味、建筑的力量感、金石的斑驳古朴味、图案的构成美等等。把这些多种美的因素,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又统一在篆刻艺术的特征之下。这些不同因素虽然也存在着矛盾,或相互制约,处理得好却可产生出特殊的表现力.产生一种新奇的特殊的美感.历史上有许多美学家,他们都能发现并利用这种艺术的通感而提出许多新鲜的形象的见解,如苏东坡《书摩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