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良好机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了这门将书法与雕刻高度合而为一的古老艺术,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互为组合的篆刻人才梯队。老一辈篆刻家现今在世的像刘江先生、钱君陶先生等年事已高,稍年轻一些的像韩天衡、李刚田、祝竹、马士达、刘一闻、林健、陈国斌、王镛、苏金海、石开、翟万益、崔志强、徐正濂等在印坛依然很活跃,再年轻的像朱培尔、王丹、徐庆华、张公者、许雄志、戴武、魏杰、赵山亭、周斌、冯宝麟、鞠稚儒等等,可谓众星闪烁,举不胜举。黑龙江葛冰华和河南查仲林不幸身染重疾,英年早逝,无疑是印坛的一大损失。时下年轻一代印人已经成为活跃于当代印坛的一支劲旅,他们同时也像一台台播种机,在全国各地播撒下了许许多多希望的种子,中国篆刻的春天早已到来。
然而,毕竟还有很多喜欢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因为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学习环境比较艰苦,而且缺乏名师指点,进步十分缓慢。笔者在周游全国各地当中发现很多篆刻爱好者在学习当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和他们的接触交谈,从中了解到很多实际问题。我分析认为,初学篆刻的爱好者很容易进入以下四个误区:
一是仅凭兴趣,茫无目的。这种情况表现为相当一批篆刻爱好者学习篆刻不知道从何入手,也很少购买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有的甚至连篆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不熟悉。有用木头刻的,有用橡皮刻的,也有在大理石上刻的。兴趣虽然很大,但是无法真正进入篆刻的学习。建议有这种情况的爱好者,要到书店去购买至少一本篆刻入门的指导性书籍,搞清楚学习篆刻所需的工具材料和相关参考书籍,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有的人认为这一类的人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篆刻爱好者,其实不然,他们只是缺乏引导,尚未入门而已。但他们对篆刻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将这种好奇心进一步稳定为一种热爱艺术的兴趣,再进一步加以引导,就很有可能是一个篆刻方面的好苗子。事实上,我在和很多已经功成名就的篆刻家比如燕守谷先生、苏金海先生、翟万益先生、曾翔先生、张公者先生交谈的时候,他们也有意无意地提到自己早年学习当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说实话,笔者当初学习篆刻就曾经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材料上刻过印章,这种情况在物质还很匮乏的时候也是很难避免的。那时候家庭条件差,没有余钱购买足够的石料和书籍,只能就几方章料磨了刻刻了磨,而且石头的每个面上都刻满了,是地地道道的“印贫六面刻”。现在生活条件相对而言要比那时候好多了,就没有必要在那些材料上浪费时间了,可以尽快进入正式的篆刻临摹学习,以便早见成效。
二是不知秦汉,见什么刻什么。“楷法晋唐,印宗秦汉”,这是学习楷书和篆刻的一条几成定律的路子,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捷径可走。这种类型的爱好者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多。学习篆刻多年,他们早已明白篆刻所需的工具材料,但就是不懂得如何继承篆刻的传统。他们见到报刊上的篆刻作品就跟着临摹,不知道何者为源,何者为流。也分不清何者为雅,何者为俗。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印面上的文字越是华丽就越是好的篆刻作品,事实上并不尽然,初学者认为是好的印章,往往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下品。当然,可称上品的古今印家的鸟虫印、九叠篆印、铁线篆印和一些图文并茂的印章除外。这就导致这一部分篆刻爱好者虽然学习多年,但事实上还是没有真正入门。所以,一开始学习篆刻就要从临摹秦汉印入手。可先选取比较工稳的代表性的汉白文印进行临摹学习,通过临摹不断揣摩古人用字的特点、章法的排布规律、用刀的基本方法等等。待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将军印、玉印、古玺以及明清流派,以逐渐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三是一味跟风,丧失自我。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有相当基础的篆刻爱好者身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秦汉、明清印章的临摹学习功底,但是,由于受时风影响,在摸索自己的风格方面缺乏自己的主见,今日学王镛,明日学石开,后天又改学李刚田、陈国斌,这样换来换去,最后还是很难找到自己的路子。总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谁当评委,我就学谁的风格,哪种风格入选获奖我就学哪种风格。当然,作为一种多方面的探索,这么做的好处还是有的,只是如果长期下去,问题就比较明显了。多种面目导致没有自家面目,数种风格事实上缺乏自我风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尽管一种艺术风格面目的最终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据成功印家介绍,在基础比较扎实之后,还是要尽量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尽量避免盲目性。那种漫天撒网,遍地开花式的学习方法最终是事倍功半的。还是要力求避开时风直追古人。或者古玺,或者汉印,或者明清流派之中的某一家,要懂得集中精力,从某一点上进行重点突破,“尽精微方可致广大”,“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不知秦汉,遑论魏晋”?这些经典之论,都很有必要深加思虑,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假以时日,方可登堂入室,一展自家风采。
四是只刻不书,不重理论。这种情况表现为,在篆刻学习当中,配篆只靠工具书,从来不进行书法尤其是篆书的研习。古来印家讲究“印从书入,书以印出”,两者相辅,书印俱佳。书法功底深厚者,其篆刻必有底气,只刻不书者往往捉襟见肘,不利于深入发展。想想自宋元以降,文人篆刻兴起后,有哪个印家本身不是书法(尤其是篆书)家?即是当代诸多篆刻名家也无一不在书法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中国传统文人历来讲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即便精通不了,至少也要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篆刻本来就是书法和雕刻互相高度结合的一门艺术,不会书法,只会刻印,似乎只可以视作是一个比较出色的“雕工”,是不足以称之为优秀篆刻家的。再就是理论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论是空洞的东西,只需搞好创作即可,表现出一种对理论的轻视心理。我们倒不是提倡篆刻家都同时成为理论家,而是说对历代书法和篆刻理论的重视以及研究会大大有助于自身修养见识和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书法、篆刻界有一种不良现象,那就是创作和理论批评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我写我的字,我刻我的印,你搞你的理论,你做你的批评,互不买账,缺乏沟通。这种情况实质上是不正常的。很有必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改变这种互相脱节的局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管篆刻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相比起来要少得多,但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爱好篆刻学习篆刻的行列。书法界特别是篆刻家们应当对那些徘徊于篆刻艺术大门之外的初级爱好者们多多给与关心,能够撰写一些比较基础的篆刻入门讲解文章对他们加以必要的引导,以便帮助他们尽早进入较为正规的篆刻学习状态。因此,拙文权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希望能够对初学篆刻的朋友们有一点提示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