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的传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传统,为什么要弘扬传统?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强调的问题。
看待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不仅要看表象,还必须看本质,看文化源流究竟从何而来,又流向何处,看它要把人类带向何方,是长治久安,还是躁戾竞逐?人类创造一种文化样式,首先应该本着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无外乎此。所以,应该用“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个标准来衡量究竟什么样的艺术是优秀的艺术。如果符合就肯定、坚持和弘扬;不符合就修正、调整,让它走向正轨;特别不符合的还可以抛弃它。只要找到了这个标准,在看待文化乃至绘画艺术的时候,我们就不至于彷徨疑惑,就会认识到:文艺是为广大民众、为众生服务的。当然,利益有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区别。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造成了今日整个世界文化繁荣中的认识冲突,以及各式各样的概念的互相冲撞。正因如此,我们继承、弘扬传统可以有诸多方法,但不可偏离“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一坐标。
20多年前,中国绘画领域曾经掀起反传统浪潮,中国画“穷途末路论”一时甚嚣尘上,许多人认为传统必须反,怎么反另当别论。相信当时对传统文化提出非议的人,大多数都是本着修正传统文化、健全传统文化这个目的而提出的,也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健康。时至今日,虽然主张继承传统的人越来越多,但依然有必要把传统与反传统看清楚,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认清楚,我们之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
中国绘画的源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传统绘画,一是绘画传统。传统绘画就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画家所创作出的大量绘画作品,其共同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华艺术宝库。传统绘画是有形的东西,所以是多变的,因人而变,因时代而变,并且在变化中提炼、升华出其内核——绘画传统,并不断调整、完善之。清石涛云:“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借古开今”之“古”,就是绘画传统,是艺术核心,也就是“画道”。“画道”是对绘画的形而上的认识,是成就传统绘画并贯穿于传统绘画中的精神内涵。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则若以“道”为绘画传统将何以反之?
从根本上讲,绘画传统就是宇宙万物之道延伸到绘画中的审美之道。我们经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幅绘画虽小,却也像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世界,其秩序感和整个大自然都是一样的,而画家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仿效大自然秩序的过程,在仿效中不断接近大道、彰显大道,即宗炳所谓的“以形媚道”。
所媚何道?恒常之“道”是什么?《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引申到绘画审美上,“和谐”就是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终极标准。和谐的前提是“中”。“中”并不是一个恒定的点,它因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而灵动,就像人们走路时左腿与右腿交替前行时,起到支撑作用的重心,看起来似乎并不存在,但却左右着整个宇宙生命的运动。同理,“画道”之于绘画亦然。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棵树,“画道”就是本,就是树干,由“画道”衍生出来的传统绘画,千枝万叶,数不胜数。从一枝一叶求之而枝枝迥异、叶叶不同,求不胜求;从树干出发则千枝万叶不求可得。孔子曰:“予一以贯之。”“一”在儒家那里是“仁学”,在画家这里就是“画道”,这才是传统绘画之本。因此,中国画在继承和创作的过程中,应该从“画道”方向切入,从容中道,止于至善,不断接近它、完善它。这对于今天重新认识、研究传统与反传统理论,对于澄清、选择、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