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学习与创作的思考

  • 发布时间: 2018/7/10 11:08:04
分享到:



应该说,学习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日后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又须进一步学习,于是,学习和创作在实际运用中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学习又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所持的态度和方法又有所不同。在初学阶段,学习者宜持一种“忘我”的心境,专心致志地临摹学习。往往有这种情况,因为学习者接触过书法,或有临习其他书体的经验,在初涉隶书时,便想改造、想杂交,想迅速表现出所谓的个性来。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欲速不达,对隶书始终有一种“夹生饭”式的理解和掌握。前人尝论述“精”和“博”的关系(或“一”和“百”的关系),应该是“精”先而后“博”。对于隶书学习而言,以研究式的方法弄读一本帖,便为下一步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由此从一到十,从十到百,渐进渐取,收获自然不菲。



如同学习其他艺术形式,在隶书学习中也有一个“适性”的问题。汉隶刻石约有四百余种,书法面貌极为丰富,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和发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形式与风格,是每个学习者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偏爱”和“适性”并不是一回事,及时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书法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隶书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发散式的思维方法和广蓄博收、移花接木式的创作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我们前面所说,隶书是今文字之始,是承上启下的书体,向上,隶书可以古,向下,隶书可以新。仅此一点,就有了其它书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隶书发展过程中,其如大篆的凝重、古隶的朴厚、简帛书法的流动等等,也都蕴含有当代隶书创作的丰富养份。关注古代文字遗存的新发现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新动向,也是书法学习与创作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前者可以提供新的参照,后者则可以拓展思路。



从宏观上说,书法创作是书者心境的写照、情感的阐释。这些精神层面上的最终追求,却又离不开形而下的、技术层面上的应用和完善。以工具材料为例,不同的纸质、不同的毛笔有不同的表现力。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位学习书法的同学,在老师示范以后,主动为老师冲洗毛笔。当他把洗得十分干净的毛笔送还给老师时,老师不但未赞许,还嫌他洗得太干净了。原因是老师用的长锋羊毫,残存少量墨汁中的胶质,可增加笔锋刚度,如洗的太干净,下次使用时便显得过于柔软。如此使用毛笔的方法因人而异。但说明一个问题,即不同弹性、不同材质的毛笔有不同的书写效果和不同的表现力。



从技法层面上看,隶书学习与创作仍须从传统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三要素中进行思考。笔法决定了笔画的形态与质量,与之相关,就有了毛笔的选择和纸质的选择。过去,行草书中有“侧锋取势”一说,但在隶书中很少提及。实际上正、侧锋各有各的表现力,米芾更所谓“锋出八面”,在当今隶书创作中,笔法的丰富运用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作为正书范畴的隶书,仍是以单字形式组成整幅作品的,因此,在对传统隶书结字规律把握的前提下,吸收并结合其他书体的特征,张扬隶书精神,是隶书结字中要思考的重要方面。至于隶书的章法,常见的行列分明、字距大于行距的形式并非唯一,如在东汉石刻中就有有行无列式的章法,其方法有些行书章法的特点。另如汉中石门刻石中的“大开通”,其章法如乱石铺阶,无行无列,颇具气势。由于行列分明是隶书常见的章法,参照物亦多,故易于入手。而有行无列、无行无列的章法因为字与字、甚至行与行之间有了“亲密接触”,掌握起来就有了一定难度。



在当代隶书创作中,墨的变化也是一个新课题。“墨分五色”缘于对中国绘画的借鉴,由于不同层次墨色的运用,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多字数的作品中不宜有太过丰富的水墨变化。只有在少字数书法中,丰富的墨色变化才有可能显示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