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审美?形式美规律在哪?

  • 发布时间: 2018/6/6 13:36:10
分享到:

在书法笔画系统中 , 方笔与圆笔同许多笔画因素相贯通。圆笔可涉及逆入、中锋、藏锋、提笔、转笔等;方笔可联系切入、侧锋、露锋、顿笔、折笔等。由用笔之方圆 , 还直接体现出结构、体势之方圆。
因此 , 人们认为方、圆乃运笔之纲领, 理解方圆笔画特点 , 对把握笔画的形式美规律 , 具有关键的作用。

书法之方、圆不能等同于几何形的方、圆。富有生气 , 姿态多样 , 不流于等齐划一的图案性装饰 , 避免过于规则的形式。在一件艺术品中 , 规则的形状是很少被运用的 , 因为艺术品所要解释的自然特征就表现在多种力之间的复杂的作用上。


如果艺术品不能体现这种复杂性 , 就会导致僵化,如果过分追求均齐一致的方、圆 , 必然会导致呆板、单 调、僵化的结果。

人们用“ 扛肩” 、“ 塌肩” 、“ 鹤膝” 来形容那些方折的病笔。它们恰是一些不能显示健康和强盛的生命力的形体。圆入不臃肿 , 圆转不软弱。

米芾说 : “ 作圆头笔如蒸饼 , 大可鄙笑。” 如蒸饼之圆 , 呆痴笨滞 , 没有生气。圆折与圆转变化之笔不能有痿疲之气 , 要有“ 如折钗股” 般的笔力。

圆笔、圆转在温润柔畅之中要含有韧健之力 , 富于弹性之美,对圆转的力均画匀也不能片面理解 , 否则如画几何线条那样 , 虽匀齐而无生动之气。


方用顿笔 , 圆用提笔。提笔中含 , 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 , 外拓者雄强。“中含” 、“婉通” 、“萧散超逸”, 是圆笔的风貌;“雄强” 、“精密” 、“凝整沉着”, 是方笔的势态。

圆润之笔给人的是温和雅致的气度 , 不会与粗放张扬的霸气相联系。因此 , 一些崇尚和雅之美的书家大多倾向于圆的笔致。赵孟頫圆秀的笔画 , 圆转的折笔 , 突破了唐楷的方严峻整 , 具有妍美的书意。董其昌尚“ 淡”, 其笔墨之润与其圆柔的笔画相得益彰。

被誉为“ 外柔内刚” 的虞世南 , 更是倾心于圆润之,梁巘《评书帖》说 : “ 智永、虞世南、赵孟頫皆尚圆韵含蓄 , 是为一派……”


1、方笔不纤柔 , 不如媚 , 具有拙朴的意味,金农的隶书、“ 漆书”, 方笔重墨 , 甚至截毫而书 , 以拙为妍 , 以重为巧 , 直来直去 , 不求圆润 , 表现出方朴拙重的审美境界。隶书发展到楷书 , 其方折的“ 顿” 意更浓 , 棱角更突出 , 侧切的方入之笔更加明显。

2、篆书尚圆 , 而隶书、楷书尚方。隶书化篆之转为折 , 化篆之圆为方 , 从而开启了一条新的书法美创造途径。邓石如的书法恰能篆、隶互参 , 方圆并举 , 其篆有方折 , 娴娜而坚实 , 隶有《峄山》、《国山》篆法 , 遒整而圆健。


楷多方折 , 草多圆转。但为了增加丰富的美的内涵 , 避免表现力的单弱 , 恰恰要在楷书中强调圆笔 , 在行草中注重方笔。 转折者 , 方圆之法 , 真多用折 , 草多用转 , 折欲少驻 , 驻则有力 , 转不欲滞 , 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 , 草以折而后劲 ,方笔便于作正书 , 圆笔便于作行草。

人们在评价草书时 , 特别注意是否有“ 顿折的“ 谨严之意” 。然谨严之意故在 , 态正不乏。至于《自叙》则纵矣 , 游丝连绵 , 亦少顿折 ,怀素的《自叙》往往被看作是的代表作 , 但按方圆兼备的审美标准 , 此帖确有圆转有余而“ 少顿折” 的不足。

因此,不同的书体有着各自的特色,其审美的角度和标准也在变化,当我们看见一幅书法作品后能懂得如何审美是有多重要,提升审美能力必不可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