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有篆法

  • 发布时间: 2012/5/9 16:50:15
分享到:

  我们明白了篆、隶、真、行、草的起源和发展,只是解决了一个“史”的概念和认识问题。要把握“四书”,关键的还在于掌握其结体和笔法的一般规律及变化,而这一点,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学子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慢慢加以认识和体验,否则,无异纸上谈兵。

  别篆识篆,是入篆的首要。由于篇幅关系,恕不展开,读者可从文字学等角度去解决好这问题。此处我们只拟与书法创作篆刻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下别篆与识篆。

  从以上我们听谈到的文字书体发展一节里,我们知道篆书包括了甲骨文、籀文、钟鼎文、大篆、小篆等字体,细分起来,似还可以列出草篆、玉筋篆、铁线篆、周篆、夏篆、秦篆、汉篆、唐篆等。仅从甲骨文到秦小篆,篆书可谓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算至今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因此,篆书在形态方面的阶段性非常明显。不清楚这一点,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穿花衣裳”的笑话来。如篆刻一方印,印文中就有可能既有甲骨文形的篆法,也有钟鼎文的篆法,大篆小篆混在一起用,使印章风格的统一性和章法的统一性受到损害。篆法确要讲究用字“标准化”的。这与真草隶方面的章法要求是一致的。只是篆字难辨,比较难以察觉罢了。

  识篆,即自己本身对篆文的辨识。一定要在“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自己要识,写时识,过后也要识,不要像那个故事里的草字县衙那样,写字草到自己过后便认不出的程度。只有规范化,才能使自己识也使别人识。篆书与行书草书不同,由于其产生的流行的年代远,不是当今实用型的书体,也不能像行书草书那样自由地挥洒,而只能在公认的规范之内进行创作。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少量的篆书作品,纯粹是出于“展厅效果”的审美构思。此中可省略、忽略或才根本不管“识”与“不识”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也还要规范,不能生造。如在印章艺术中,其布局结字中有“重文”、“增损”等章法。这里就必须讲究规范,否则就会产生歧义。从笔法上看,篆书比较简单,主要以粗细均匀的横竖线条、斜线条和圆线条组合而成,即横画、直画、左弧、右弧和圆形,始终皆以划心起笔和划心收笔。即为:直如横用笔,右弧与左弧同,圆由左右弧合成,如此而已。变化较大的是结字,小篆因求工整,结字用笔讲究对称,汉以前小篆转折一般都是圆笔转折,汉代印章普遍处理成了方折,所以汉印丰满而整齐,在篆书艺术中不咎也是一次很有意义发展,这大概是一种篆书书风。大篆基本是大小字并列,无拘无束,布局错落欹阕。用笔很少提案,有“平铺直叙”之感。总的来说,篆书是求趣、求别味,求朴拙,用笔结字都是其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