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锋的话题,应首先从毛笔的构造说起.毛笔笔尖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叫笔锋。好的笔锋锋端半透明的部分叫锋颖。包裹着笔锋的部分称为副毫.笔锋是毛笔和纸接触的主要部分,毛笔中的墨水也是由副毫渗入笔锋,顺着笔锋注人锋颖的。因此,写字时笔锋与纸接触的位置和状态不同。书写效果也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由此就形成了中锋、侧锋与偏锋等一系列用笔的方法和理论。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是用笔的核心部分,也是笔法的核心部分。学习书法,首先应了解手中这支笔的性能及使用效果,以便按照事物本来具有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的性能。用锋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由于人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发挥作用,两种条件相结合,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是,它不知道经过了几多岁月,费去了几何人仔细传习的精力,才被总结出来。因之,它就成为书家所公认的规律,即所谓笔法。这样的规律,只有遵循着它去做,书学才有成就和发展的可能”(沈尹默《书法论丛》)。下面,我们依次说说几种用锋的方法。
中锋用笔法历来被书法家奉为用笔的根本大法,或者说用笔以“中锋为纲”.所谓中锋,包括正锋和侧锋。正锋用笔又称为篆法用笔或称圆笔。起笔落笔将笔锋放到点画中央深藏深回.行笔时,笔锋(或笔心)亦控制在点画中央。笔在微微提起时,笔锋处于收束状态,锋尖居点画之中。笔锋在按下去时,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心(此时笔锋已经铺开,笔锋的中心部分为笔心)在点画中运行。
正锋用笔,笔锋(笔心)处下墨多,副毫处下墨少。由于墨色深浅明暗的作用,点画中央色深而结实,两侧色浅而发毛。笔毫用力处,丝丝墨迹可数.在中国画的技法中,把这种正锋笔法称为“骨法用笔”。相传南唐有一个叫徐铱的,把他写有篆字的纸拿起来隔着光线看去,每一笔画的中心都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就连转弯处也不例外,这是比较典型的正锋用笔。
正锋用笔是用锋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有了这个基础光停留在正锋上,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军事训练一样,没有操场上的立正、稍息的队列训练不行,但打起仗来,战场上的摸爬滚打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地组合发挥。
侧锋
侧锋是起笔时,笔锋处于偏侧状态,通过行笔逐渐调整笔锋,至收笔时笔锋基本回到正锋状态的用锋方法。
侧锋用笔又称隶法用笔或称方笔。落笔时,笔锋所指的方向与行笔的方向大体呈90度夹角。也就是平时说的横画竖下笔,竖画横下笔。一旦行笔,笔锋通过挫妞动作,迅速向行笔的方向做大幅度的调整,笔锋与行笔方向的夹角逐渐减小,收笔时笔锋基本上与点画的走向趋于一致或重合。侧锋用笔时因笔锋在点画中始终进行调整,不断地变化着角度,线条俏丽妍美、婀娜多姿。
那么侧锋为什么属于中锋范畴呢?理由有三条。
一是在落笔的初始阶段虽然带有偏锋的成份,一旦行笔,笔锋经大幅度地调整后,已逐渐接近正锋位置。也可以说侧锋用笔行笔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在正锋附近(笔锋与书写线条的夹角基本上在30度左右)完成的。举个照相的例子,照相技师在给人拍摄正面的标准像时,并不是让被照者的胸脯和鼻子尖正对着镜头,而是让人的身体和面部稍稍偏侧一个角度,两个耳朵都露着,但露的不一样多。这样的照片既符合正面像的要求,又体态美观。这个正面像侧照的道理与笔锋侧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侧铮可以产生类似于正锋的效果。古有“侧以取妍”的说法,侧锋除了具有正锋的浑厚、圆满的效果外,且线条活拨、挺拔、方劲。立体感和表现力都较正锋有过之而无不及。蒋骥在《续书法论》中对米莆的侧锋用笔有这样的说法“尝观米老书,落笔飞动,运笔常如跳丸舞器,故灵妙不测,娇变异常,绝不规矩正格,然至末笔必收到中锋。”这是对米莆侧锋用笔的形象描述。
三是“二王”笔法皆带侧锋。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清代倪苏门对二王的法帖做了一番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更直接,他在《书法论》中就有这样的论述“羲、献作字,皆非中锋,古人从未窥破,从未说破……然书家溺笔极活极圆,四面八方,笔意俱到,岂拘拘中锋为一定成法乎?”这些议论,打消了人们使用侧锋的顾虑。近代邓散木先生侧锋运用得很好。其书俏丽多姿。
(一)侧锋在书法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几乎无处不有。尤其是在隶、行、草书大量使用。不少人写篆书也用侧锋法,效果也不错。凡方笔点画.必是侧锋所为,方笔的钩、折、捺、挑等折角处的棱角,不用侧锋是写不出来的。如在永字八法中.“点”称为“侧”,这个侧即是侧锋取势之意。写点时,侧锋落笔后立即取逆势用侧锋向点背方向r;挫,然后再向点的下方顿笔,最后立笔由点腹收锋。一个小小的点,笔锋活动范围不大,侧锋运用得相当剧烈。
使用侧锋,关键是在行笔的初始阶段,就能够将笔锋进行大幅度地调整到接近正锋的位置。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起,不使自堰,乃是千古不传语”。提得起,说的就是侧锋下笔后,迅速靠妞挫动作来调整锋抄,完成由偏锋向侧锋过渡的大部分动作。掌握了侧锋的用法,方笔的点画也就写好了。仅举正书竖钩侧锋写法为例,竖画横下笔后,迅速调整笔锋,斜铺毫向下运行,行至欲钩处把笔蹲一蹲,使笔毫斜铺得更侧一些,然后将笔毛向上顶立,顺势超出。
偏锋
偏锋落笔与侧锋相同,行笔时不调整笔锋,笔锋始终在笔画的一侧,笔腹始终在另一侧,形同横扫。偏锋发挥不出笔毛的弹性作用,所以笔毛始终立不起来,形成的点画就糊涂、轻浮、浅薄,是初学书法之大忌,偏锋既然是一种用锋的方法,它也必然有它独到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行草书作品中,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偶尔为之,也可起到调节气氛、增加点画表现力的作用。我们从古帖中可以看到,许多大书法家的作品并不排除偏锋,所以将偏锋视为毒蛇猛兽,采取不能容忍的态度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接近侧锋的偏锋,有萧疏、辛辣的效果。侧锋虽然与偏锋本质不同,但侧锋本身的用笔偏侧程度是有很大幅度的。侧锋,有的则接近正锋,有的则接近偏锋。接近正锋者浑厚端庄,接近偏锋者险峻俏丽。有些大胆人用笔,敢在侧锋与偏锋的临界点上挺而走险。为纲又能兼顾其它锋种呢?汉代蔡A在其所著的《书势》中讲得比较客观,他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也就是说笔锋常处在正锋位置。这个“常”字用得非常恰当,既不是笔锋一直在点画的正锋位置,也不是一直不在正锋位置,而是经常在,又经常不在。有出有进,常进常出。
毛笔的圆柱形构造,就规定了它可以产生多种用锋方法。无论是正、侧、偏锋还是其它的什么用锋方法,都有各自的表现力,那一种也不能偏废.那一种用锋方法也不能代替其它的用锋方法,更不能将其中的几种用锋方法与另外的用锋方法对立起来。因此.在用锋上必须解放思想,只要是用笔锋写字,怎么样都行,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关键是要有控制、协调、收放、转换的本领。历史上宋朝的米莆,用笔的思想就比较解放,本领极其高超,他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正如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所说,“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杖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