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与笔,砚的发明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根据是:
第一: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黑色作为美术装饰了。从国内先后发现的几百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来看,这一时期已出现了陶器,并有红灰黑彩之分,其中黑陶和彩陶更为优美。
第二:从殷墟发掘的甲骨中,有墨书甲骨一类,一般都写在正面的。可见,殷代已掌握了用墨书于甲骨,还用墨与朱砂涂甲骨上所刻文字,以示清晰。
第三:最早有墨的记载的古文献是《尚书》和《仪礼》,前者记载了墨刑,后者记录了黑绳。后汉李尤《墨面铭》说:“书契既造,墨面乃陈。”可见墨的出现是很早的。
墨的历史也比较久远,仅次于笔。早期是利用天然的石墨或蒸煮后用鬲、鼎之腹下的黑胭脂即炭黑。在竹木简牍上一度用漆书,秦晚期出现了调制成型的墨丸。
秦汉魏晋南北朝分石墨、油烟墨和松烟墨。松烟墨是以松烟、丁香、麝香、干漆和胶制成。手握成丸,亦称螺。
魏出现了制墨名手韦诞(仲将),用上好醇烟做原料制墨,史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此时墨质松软,做成丸之形。
隋唐五代宋墨,隋唐制墨业有北方的上谷与潞州。唐末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易水墨奚超渡江迁居歙州,制墨贡南唐,得到统治者赏识,于是赐奚超姓李氏。由奚超开辟的歙州制墨业至其子时,始集大成。制墨原料仍用松烟搭配珍珠、玉屑、龙脑等材料,还要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南唐制黑业工艺在五代十国时期居全国之首位,主要产地是皖南歙州,奠定了宋代以至元明清制墨手工艺大发展的雄厚基础。
宋代制墨业继续发展,仍采用松烟,油烟,质量有很大提高,名匠辈出。仅《辍耕录》载有名工张遇熙丰间(公元1068~1085年)创用油烟制墨之法,以油烟入脑、麝、金箔制贡御墨,名为“龙香剂”。歙人潘谷宋元祜时(公元1086~1094年)成为制墨家而名噪一世。手制“松丸”、“狻猊”等墨,“遇湿不败”,“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誉为“墨中神品”,死后称为“墨仙”。全国最大的制墨基地仍为歙州,歙州每年进贡龙凤墨千斤。
元代制墨业承宋代之后继续发展。著名的制墨工匠就有11人,各自所传,可以仿古。
明代制墨业仍以安徽最雄厚,人材济济,名工辈出。仅据明末麻三衡《墨志》所记载徽州地区墨工已达120余人。这时更加广泛的使用桐油烟制墨,集锦墨开始露头并受到好评。文人也参与制墨,形成歙州与休宁两个墨派,这是安徽墨业的时代特点。如:故宫收藏的潘嘉客款“荷瓣墨”,朱一涵款“青麟髓墨”、“天宝九如墨”、程公瑜款“竹节墨”、罗小华款“世宝墨”、汪鸿渐款“凤池墨”、叶玄卿款“天门山墨”等都是皖南名墨。成化年款长方紫色“友香御墨”、隆庆年款朱色“龙香御墨”、赭色“如意式龙香御墨”、绿色银锭式“龙香御墨”等,都是明代皇旁御用之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之久仍完好如新,是十分难得的。
程君房继罗小华之后成为墨业巨头,着“墨苑”十二卷,刊500式墨。“归马牧牛图”墨、“大国香墨”是程氏佳墨。方于鲁原与程氏二人所制墨“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作,他着《墨谱》六卷,广为流传,并载385式墨。“双鸳鸯彩墨”、“文犀照水墨”、“兰台长方墨”是方式的代表作。
休宁派有汪中山,邰青山等,有首创“集锦墨”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