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刻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 魏碑楷书兴盛于北朝。北朝时期刻碑立石之风极盛,迄今为止,出土和遗存的碑刻、墓志、造像、摩崖以及其他石刻,可以说是难以胜数。魏碑亦称北碑,北碑(魏碑)的得名,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书法,包括北魏、北齐、北周、东魏和西魏,其中,北魏时期的刻石文字为最多,其书法的风格最具代表性。 《张猛龙碑》就是魏碑中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帖,所以,历代书家极为推崇。 《张猛龙碑》既有方峻古朴的风格,也有俏丽秀拔的风韵。在用笔上,它方与圆兼备,点画劲健。方笔处棱角分明,圆笔处含蓄圆浑。在结字上,或端庄或活泼,或工稳或攲侧。端庄工稳者类似唐楷,活泼攲侧者有如童叟体。可以肯定地说,《张猛龙碑》是集魏碑之众美于一身的一部经典的法帖。 学习楷书其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笔法,二是结字。 关于笔法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碑》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碑》为范本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碑》,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对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的总结,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碑》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碑》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碑》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行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他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他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如图1、2、3、4、5、6。 从上边原碑中的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这一笔的书写如果运用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的情况(“小”字左点放大图)如图7。 把上面的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不少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方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经过多年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方法应该是很科学的——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如图8。 实际的书写如图9、10、11。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实际的书写(“公”字右上点放大图)如图12、13、14。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针、逆时针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个角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如图15。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并且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但这仅仅算入了魏楷之门。 《张猛龙碑》中点的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些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得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得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如图16、17、18、19、20、21、22。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如图23、24、25。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辅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状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掌握了魏楷方笔技巧的要领。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得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如图26、27、28、29。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仍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他的笔画了。 (以下的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 先看原碑典型竖的形状,如图30、31、32、33、34、35。 实际上,悬针也是点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是一竖。如图36。 实际书写图例如图37、38、39、40。
4.撇 原碑中“撇”的情况,如图41、42、43、44。 撇仍然是点的延伸,其实撇与竖的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参见竖画。)如图45。
5.捺 原碑的情况如图46、47、48、49、50。 捺笔同样是与点有关系,不是在起笔处,而是在捺脚的部位。 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的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但一旦明确了点的变异概念,并驾驭了点的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是十分困难。当然,这一笔是有难度的,需要强化训练。如图51、52。 实际的书写示例如图53、54、55。
6.钩 原碑钩的各种形态如图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 钩的部位是一个很清晰的三角点,只是角度和位置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的一笔,难在它都处于笔画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的笔画,需要连续准确的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 它的难点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的转换,在转换的最后还要刻画关键的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的问题,所以,是很不好驾驭的。其中,关键技巧是用副毫刻画钩脚的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要以强攻的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笔法技巧最难的一笔,同时它还是绝对的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的钩都能信手才行。 分解图如图71、72、73、74。 竖钩一笔的实际书写,如图75、76、77、78、79。 竖钩的写法前一部分与写悬针是一样的,只是写到钩的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这里,由于是连续的用笔,前面的笔法准确与否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的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钩的部位写不出来。 抛钩的实际书写,如图80、81、82、83、84、85、86、87。
这一笔应该是《张猛龙碑》最难的一笔了。 同竖钩一样,连续的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的行笔,角度也需要把握准确。出钩的时候,笔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往后深入的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钩的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的钩如果写不准确、写不熟练稳定的话,写变化的钩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工夫专门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的分析
魏楷标志性的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的北魏书法均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的笔法特征。典型性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的方笔与绝对完全的圆笔作品,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混合型”的,笔法形态是多样化的。《张猛龙碑》就是这种“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他造型的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的话,就和《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碑》笔法的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单一的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的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的存在和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的笔画作细微的考察研究和临拟训练。(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
三、值得注意的倾向
《张猛龙》虽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看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性。特点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的攲侧。 (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笔画右上斜是楷书共性特征,斜应该是有度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无度,使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字势斜是一种中轴摆动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习性,就是有模式、有规律的不良习惯性的手法。) 细细究察,原碑就有这类现象,且有个别字斜势严重,它应该是不可为法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特点,更不能当作优点,它应该属于笔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觉忽略了这一点。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以示注意。 这些例字就是《张猛龙碑》典型的斜画笔性的习性所在,我们临习此碑时须力避之,或者,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准”了。如图88、89、90、91、92、93、94。
四、对于漫漶斑驳笔画的解读问题
由于此碑常年立于地表,剥蚀严重,尤其是碑的下部,十分严重,有的笔画完全失形。这是学习碑刻普遍遇到的问题。一个比较合适的办法是,以彼字解此字。 方法一,参考其他同一个字。例:“将”字非常模糊,无法准确把握。如图95。 以另一个清晰的“将”作为参照。如图96。 方法二,选择有相同“零件”的字,移植活用。 例:“鹤”字不清,细节无法临拟。如图97。 可以参考“帝”、“劝”、“鸟力 ”来组配鹤字。如图98、99、100。 以上是对《张猛龙碑》最具特点的笔画进行了分析,这些最具特点的笔画实际也是魏碑楷书最具特征的笔画。把这一关键的用笔技巧掌握了,才是临习此碑的要点。
从临摹到创作
大多学习魏楷的人都曾有过学唐楷的经历,在结字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在学习魏楷时,往往摸不着头绪,关键是笔法技巧的问题。 魏楷笔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方笔,方笔的造型必须是见棱见角。棱角方笔的刻画要领,必须是运用侧锋笔法的技巧切与翻的技巧。 唐楷的笔法多为圆笔,使用的则是“藏与顿”的技巧。它与魏楷的笔法根本就是两回事。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在理解和把握魏碑笔法时,出现较大的偏差。情况是,往往是以唐楷的用笔方法来解魏楷的笔法,这样,写出的笔画造型不是繁琐就是失准,很难得到魏碑笔法的真正要领,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所以,我们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往往有不少的书法爱好者学习《张猛龙碑》已经达到不错的水平了,但是,还仅限于临摹的层次,一旦离开原碑,就写不出《张猛龙碑》的味道。或者,原碑中有的字可以写得出来,没有的字就写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临摹与创作不能紧密地结合。我们临帖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技巧与方法,获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创作中真正得以运用。如果临帖的能力很好,但是不能在创作中去运用,那么临帖的意义就没了,临帖只是劳而无功的事了。所以,必须解决临摹与创作接轨的问题。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集字式的临摹与创作的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步——集字成篇 《张猛龙碑》的字数很多,对我们进行集字带来很大的方便。集字可以集对联和诗词等等,可以根据自己要书写的内容、样式和幅式来定。 集字可以找现成的古代诗词和对联。但往往不能完全如愿,经常集不完整。最好是选择能够把字找全的内容。如果有少数几个字不全,可以用偏旁组配的方法来完成。如果组字遇到困难,还可以从其他风格相近的碑帖里去寻找,力求把内容集完整。 还可以自己作诗词对联来集字,这样做方便的是尽可利用碑里的字来集联,甚至还可以有意选择碑中有特点、有味道的字,这样,更利于下一步的创作。 按自己的意愿集好内容后,可以复印、剪接、组拼成需要的幅式。如(作品1)五言联:巉壑拔霄汉,春烟织锦山。(作品2)七言联:积雪养出冬松盛,东风吹过夏荷清。(作品3)斗方:莫道金玉美,素怀草屋贫。临桑观万叶,独守桂兰心。(作品4)横披:春华秋实。(作品5)中堂:天静云千里,风高月照林。海深鱼自乐,野畔眷霜禽。
第二步——准确临摹 把集好的“作品”作比较准确的临写。这里,由于原碑之字都比较小,所以一定要按照设定好的纸幅大小进行放大(如果集字时就把字复印放大当然更好!)临写。要领是,尽量守帖,临写得越像越好。这还需要多次的临写,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熟记心中,要在形准的前提下尽量写得很熟练,把所有的字做到背临。如作品6。
第三步——调整临写 当将所集的字组合在一起后,我们发现,由于改变了原字原来的环境,所以字与字的关系不是非常和谐。如大小问题、粗细问题、正攲问题等都不是很协调。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创作时加以必要的调整,不能是原版的临摹照搬,而应使其整体统一,同时,还要尽量脱去描摹的影子,注意强化书写的笔墨意味。如作品7。
第四步——创作书写 如果我们对其他魏碑或更多的法帖曾有临功的话,那么,就可以掺以所获得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深度的创作。可以大胆加入粗与细的笔意和墨色的层次(更可以加入大小、聚散、敧侧等字形的变化),以使创作的手法更加丰富。现在我们把原来的中堂样式改为斗方进行创作。(作品8) 再看所集的“巉壑拔霄汉,春烟织锦山”五言联,在书写中增加了用笔的速度,表现字的洒脱,增加了墨色层次和虚实的变化,表现作品的节奏,更加强调书写的意味。以求黑底白字的、毫无生气的、刻板无韵的碑刻之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跃然于纸上。(作品9) 这样集字式的创作方法与原帖比较接近,有很具体和直观的参照,所以,集字式创作,一方面可以给创作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使自己对原帖做进一步的理解消化。这样的创作,可以检验我们的临习环节,是否真正获法,以及获法的质量与获法的深度。 如果我们对魏楷再进行深入的学习,获得的技巧与方法比较多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地运用所掌握的技巧进行自由的创作。在创作中,我们可以用《张猛龙碑》之法,更可以掺用他法。其中重要的是,要用法得当,用法合理,使作品整体统一而和谐,并具有一定的格调和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