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起源应该是在战国末年。是不是感觉有点诧异?因为广义上的草书并不单纯的指我们现在看到连绵不断的大草,还有章草,以及战国末年至魏晋期间正书的草写都可以称之为草书。然而有“书法家”这一称谓应该是在汉末到魏晋期间才广泛被大家共识,那么草书大家自然就是从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
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草书横幅-静室自安
张 芝
张芝,生卒不详,大约卒于汉献帝时期(192年)。为什么要把张芝放在第一个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达成共识的草书模样就是人家张芝先生的,他打破了原来字字独立的章草状态而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草书的样子。就算是有记载以来草书第一个祖师爷吧。
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草书中堂-心随六合驰聘八荒
张芝的草书潇洒飘逸,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他留下的真迹,在《阁帖》中存留的《冠军帖》虽然是宋代时候的摹刻本,但是笔笔之间神采飞扬的感觉一点也不输于后来有真迹存留的草书大家。(下图第一个是张芝改革草书之前的《居延汉简》)
王 献 之
说到草书,为什么把“二王”中的王献之放在第二位呢?因为王羲之还是比较“传统”的,存留的草书作品要么像行书,要么像章草。献之曾劝爹改体,让他爹改的体就是他说的“今草”。我们可以看看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地黄汤帖》,那肯定是要比他爹更接近于大草,更潇洒。
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草书中堂-虚舟难覆
张 旭
张旭,估计算是最有代表性的狂草专家之一。生性癫狂,却有着极强的悟性。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呼叫狂走,甚至用那个时代专属于男人的秀发来作书,提笔落墨,一蹴而就。
张旭癫狂归癫狂,但时常在生活中参悟书法,比如看见挑担的相互让路而行,看到公孙大娘舞剑,看见花鸟鱼虫嬉戏都能让他联想到书法,搁在现在估计会被人说成鬼迷心窍的。
怀 素
怀素比张旭要小一些,生性豪放不羁。后来落发出家,虽然出家,依旧狂饮海喝,所以后人常常将他和张旭放在一起称为“颠张醉素”。据说怀素写字勤奋,但因家境贫寒,练习纸太贵,所以就只能在芭蕉叶上练字。现在想想,估计他们家门口的芭蕉树应该好有画面感。“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不得不说,这家伙把人生中仅存的那点快感都放在芭蕉叶和墙壁上了,留下这幅《自叙帖》已经算是万幸了。
孙 过 庭
孙过庭,唐朝。搁在现在讲,就是著名的书法评论家。因为孙过庭官做得也不大,没有多少人关注他,所以自己没事就整理一篇《书谱》,洋洋洒洒几千字,拿着毛笔整理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虽然看上去不像之前草书那样连绵不断,但实际上用的结字方法和技巧都是大草的创作方式。
黄 庭 坚
宋代出现一个草书大师很不简单,大多数人都在探索行书的宋代,黄庭坚还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他发扬了自己用笔绵长的优势,将草书向前又推进了一步。他把线条和点的搭配组合,运用得绝妙纯熟。他曾笑苏东坡“石压蛤蟆”,东坡先生笑他“死蛇挂树”,看看他的草书连绵的线条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审美。
祝 允 明
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明代“吴中四才子”。这家伙考试常常考砸,所以在考试当官上面没多大出息,据记载——他,考试紧张。这么一个紧张的人,在书法创作上却是肆无忌惮,看上去点画狼藉率意,却恰恰与草书本身自由的特点融合得“完美”。因为自小生有六个手指头,所以自号“枝指生”又号“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