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结字规律、实用性之管见

  • 发布时间: 2012/5/9 14:29:11
分享到:

  一直以来,有关汉字结体规律的论述不少,然而具备很强的实用价值的论述却不多。古之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凡例详尽,解说具体,却失之琐碎繁杂,概括性不强;今人的论说浅显通俗,明白易辨,却往往又未能由点及面,而囿于系统性的欠缺。同时,古今的论作还共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那些总结出来的规律规则没有太强的指导作用,带有很强的后天应验主义色彩。它们一般是列举出一个规则后,再拽出几个字样进行印证,虽然形象直观,却缺乏一般规律应具有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又缺少有力的方法论的支持。以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为例,其中一法有云“左高右低,左长右短”,他阐释为“字体有左高右低者,如即郎之类,右边齐上,便不是书;左长右短者,如缸扣之类,右边若长,亦不是字。”然而我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认定类似“即、郎”的带右抱耳的字都是左高右低却显然不行;因为“邓,邛、邪、邢”等许多带右抱耳的字就是左低右高或右齐平。要求书论家将汉字一一枚举是不切实际的,这就必定会让习书者面临一个实际困难,遇到一个带右抱耳的字,尤其是一个不认识的生字,到底该写成左高右低还是左低右高抑或是左右齐平呢?再比如当今一些书者在总结楷书结字规律时,常常会提到上下部件或左右部件的宽窄配搭问题,有上窄下宽,如“昌”等;有上宽下窄,如“杳”等;有左宽右窄,如“到”等;有左窄右宽,如“侄”等。然而稍加考量便会使人犯疑:同为汉字的下部,“日”在“昌”字中宽,在“杳”字中却窄;同为“至”部,分列汉字的左右两边,在“到”字和“侄”字中却同样都比另一部件宽。其中的原因何在?奥妙何在?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有限的所见中,都难觅答案。传统的有关楷书结体的论述,基本上只解决一个做的要求和目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则基本上避而未谈或说而未透,这就势必会抬高习书者进入楷书的门槛,增加把握楷书结体的难度,降低习书临帖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楷书结体为什么必须遵循前人和大家普遍认同的做法,即“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书法美学所涉及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它是由书法的审美规律和审美要求所决定。下面就侧重于“如何去做”这一方面,以增强规律的实用性和规则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从书写实践的角度,针对楷书结体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第一,重心平稳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之一,也是楷书形体美的基本要素。它要求一个字从整体看上去立得正,站得稳,摆得平。要做到重心平稳,主要要做到横平竖直、撇捺均衡、主笔突出以及重心归一和斜中求正。楷书中的横平绝非水平,而是左略低右略高,其走向与水平线成10度左右的夹角,这样,才符合千百年来业已形成的人们惯有的视觉特点和审美定式,同时也顺应了人右手执笔写字的书写习惯和生理特点。如“三”字。楷书中的竖直主要是针对长竖而言,尤其是居于汉字中间的竖画,一定要写得刚正不阿,不偏不倚,一笔定乾坤。如“半”字。横平竖直是重心平稳的必要条件。撇捺均衡是指撇捺须在长度、弧度、斜度等方面合理搭配,有机组合,一般不宜过于参差悬殊。如“天”字。一个字中常有一到两笔形体长、分量重,对于全字结构合理与否关系极大的笔画,这就是主笔。主笔是否突出、怎样突出直接影响到该字的重心偏左还是偏右、在上还是在下的问题。如“毛”字,其前三笔必须收紧以利于主笔竖弯钩突出展右。重心归一主要是针对合体字而言。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的字基本上要使两部分或三部分的重心点居于一条水平线上,或使形体较短的部件的重心稍稍上提。前者如“腊”字、“斑”字,后者如“冰”字、“和”字。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字基本上要使两部分或三部分的重心点居于一条垂线上,如“呆”字、“翼”字。一般来说,这四类结构的字不宜使其几个构件的重心上下游离,左右飘忽。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做到重心平稳,则需要使包围部件和被包围部件的重心重合或归一,如“国”字、“匾”字。对于独体字而言,如“夕”字、“戈”字、“也”字,就要求书写者找准、写好并突出主笔,以求斜中求正。

  第二,疏密匀称的规律即所谓“分间布白,调匀点画是也”。它要求楷书结体时,笔画间的间距和留白要大致停匀,不能因太过悬殊而损害结构的和谐。譬如横向的匀称,如“三”字、“量”字;纵向的匀称,如“川”字、“册”字;斜向的匀称,如“勿”字、“豕”字。除了这几类典型的字例以外,其他任何一个汉字都毫无疑义要受疏密匀称这一规律的制约。以“丁”字为例,必须将它写成“”,而不能写成“”,否则就既造成了重心不稳,又造成了全字的左部过疏,右部过密而极不和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疏密匀称的规律形象地称为梯式规律。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匀称不等于均匀,它并不是要求笔画和笔画间、部件和部件间的分间布白绝对的均等,完全的雷同。非但如此,它在结体合理的前提下,还允许和需要分间布白的对比和变化。只要有可能,它甚至不拒绝并致力于追求在楷书结体的疏密处理上营造出一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奇趣。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楷书中的“田”需写成“”而不是“”, “西”需写成“”而不是“”了。

  第三,避就穿插的结体规律主要适应于合体字,不排斥独体字,只是二者互有侧重而已。合体字侧重于部件,独体字则侧重于笔画。避就穿插主要是说书写汉字时要注意笔画与笔画间、部件与部件间必须进退揖让,迎合融贯,切不可各自为政,貌合神离,或是互不牵涉,离心离德。当然,为了避就穿插,不惜损伤部件本身的和谐性,硬生生地将部件扭曲变形肢解拆卸也是不行的。相比较而言,重心平稳和疏密匀称的规则直观表面,一望便知,避就穿插的规律则要曲折隐晦、难以领会得多,往往为习书者尤其是初学者所忽视、所为难。其实衡量一个字是否注意了避让穿插,方法并不复杂。对于大多数的字而言,如果能用一条直线将组成该字的部件轻而易举地分开来,十有八九该字未注意好避就穿插;反之,只能用一条曲线才能将部件勉强区分开,则大多实施好了这一原则。不过,像“则”等一些字需另当别论。而事实上,像“则”字左右两部虽能用直线截然分开,但立刀旁的短竖宜与左部偏旁稍紧,与自身构件之竖钩稍松的书写方式却也正是避就穿插这一结体原则的鲜明体现。

  第四,比例适当是指汉字的笔画与笔画间、部件与部件间在全字中所占的位置空间大小应该合理。有人把汉字结构比例称为各笔画各部件在全字中各自拥有的占地面积,真可谓既通俗,又形象,还贴切。合体字的比例搭配看起来似乎比较复杂,仅就左右结构而言,便有左右等宽、左宽右窄、左窄右宽,左右等长、左长右短、左短右长等六种组合变化,加上其他的结构类型,真可谓变化多端了。合体字总共有左右结构(包括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包括上中下结构)和包围结构(包括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三种类型。而组成合体字的各种部件,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种类型。即封闭式部件,主要是“口”部,以及在“口”部基础上形成的一些部件,如“日”、“田”、“四”等;半封闭式部件(亦称半开放式部件),如“月”(左上右三方封闭,下方开放,余下不赘)、“贝”、“刀”、“王”等;开放式部件,如“木”、“辛”、“文”、“比”等。

  总之,尽管汉字成千上万,一字一形,结构复杂,很难类化,但只要习书者多留意、多分析、多总结,便能轻车熟路地写出符合要求的结体来。诚如书坛泰斗启功老先生诗中所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