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结体结构学图解

  • 发布时间: 2017/9/8 9:44:55
分享到:
草书能成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主要因素是草书体势的动态美,草书结体的丰富性是决定这种动态美的主要因素。草书结体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体势,其变化可以超过其它字体结体的总和。怎样让草书结体有更加丰富的变化就成为提高草书艺术的瓶颈,一些人突破了这个瓶颈草书艺术就走向了成熟,反之就会止步不前。


草书体势是多变和异常丰富的。即使一个字在一幅作品内的体势变化也同样是异常丰富的,例如一个字既可以是修长的,也可以是矮短的;既可以上部前倾,下部后仰,也可以上部后仰,下部前倾;既可以是左高右低的,也可以是右高左低的;既可以单字独立,也可以几字相连;既可笔断意连,也可萦带连属;既可相互依偎,也可相向而立。这些变化为造就丰富的草书体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草书体势变化是异常丰富的

1、草书体势变化源于草书笔画变化的伸缩性。草书笔画线条的形态比其他书体延长和增加了很多,其粗细、长短、形态变化较大,为丰富的草书结体提供了条件。如言字旁简化成为一竖笔的符号,如果这个符号用在楷、隶、篆字体的结体中,其比例就会失调。草书用加重加粗笔画、增加俯仰角度、增减与右边的距离和位置的上下移置,就解决了比例失衡的问题,加之失衡还可以产生动感的视觉效果。再如有的书家将一个合体字的左右两个部分拉开了很远的距离,似乎两部分已经分离,但有时用一个牵丝把两部分连接起来,或者起收笔相互呼应,就使这个字从分变成了合。




2、抒情性为草书体势丰富多变提供了主观条件。我们知道,创作需要激情与灵感,人在写字时,这种创作态有突发性和亢奋性,事先难以预料,在写字时无法控制的。作者有时冥思苦想数日以至数月,不得要领,无从下笔,而当心情宁静的霎那,或一觉醒来,豁然开朗,有时竟一挥而就。这时书家的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时甚至呈现为一种迷狂状态。在精神呈现这种极为亢奋的状态下,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急欲把灵感中所感悟到的书法形象写出来,把所激发的情感抒发出来的精神状态。在灵感所呈现的这种极为兴奋的精神状态里,写字似乎不受理智的支配,因而有的文学理论家据此强调,只有失去理智,进入“下意识”、“无意识”才能创造出真正动人的文学作品来。书法同样受灵感的支配。古代就书家有受灵感支配的例子,相传张旭每嗜酒大醉,呼叫狂走,下笔更为神奇。或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怀素在自叙帖中描述了“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亢奋状态。在这样“颠”“狂”状态下,加之写的又是可塑性极强的的草书,其体势就自然多变了。 

3、草书是对汉字各部比例、形状的颠覆。多数汉字是合体字,而一些字体的汉字在结体时各部分有相应的比例,如果比例失调就会减弱书法作品的艺术美感。草书有其独特创作规律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草书结字对各部比例、形状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在颠覆的过程中其体势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如何让草书的体势产生丰富的变化呢?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草书同所有的视觉的艺术形象是一样的,是由不同的构件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构件的组合同样是有规律的,如果找至这些规律,就是找到了草书结体的密码。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笔画较少,只是笔画与笔画的组合,合体字则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字组合在一起的。汉字是可以用结体结构学来分类的。 

(二)草书结体结构学分类 按照草书结体结构学的分类,草书可分为如下种类:(见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草书的结构学分类是继承文字学的传统。并应用现代结构学原理,在整体上把汉字分为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 

(三)独体字的结体结构学图示

1、独体字草书结体说明: 

①笔画移动。

笔画移动是指独体字中笔画在字内位置的移动。如十字常规写法是横画的中部与竖画的中部相交,移动的方法就是将横画的中部或其他部位与竖画中部之上或中部之下相交,或者将竖画的中部或其他部位与横画中部之左或中部之右相交。实际上在草书创作中,一个笔画、一个部分的移动可以同时包括两个方向,十字中的横画在竖画上可以向下同时向前移动或向后同时向下移动,竖画还可以在横画上向左、向右,同时向上、向下移动。但在本书的例证上,只是给了一个方向的移动,即使有两个方向也只标明一个方向,这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易于理解考虑的。 

②俯与仰。 

横画的俯与仰。横画左部低于右部称为前俯,横画左部高于右部称为后仰。竖画上部往左倾斜,称为前俯,竖画上部往右倾斜称为后仰。其他笔画和字内各部分都可以同样称谓。 

独体字草书结体就是笔画的组合变化,看上去草书单字的结体很简单,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个字可被不同书家写成不同面貌,这虽然有笔法和结体两方面上的事,但结体上的因素很大。如果把结体因素归纳一下,就会发现,结体上很多是使用了笔画的俯、仰和笔画在字中位置上的移动,仅这几个因素如果使用下来,一个就会被写得千姿百态,而且笔画越多的字变化就越多,因这些笔画在字中的位置都有改变的可能。 

一个笔画在字中位置上移动一下,俯、仰变化一下,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形态。一个两画组成的十字,在组合时,一个笔画在另一笔画上变动三次位置,每一个笔画再各俯仰一次,可以写成54个“十”字。 

下图是横画在平直,后仰、前俯时,竖画交叉在横画的左1/3、中间和右1/3三个位置上的结体变化图,共有27个“十”字。



下图是竖画在平直,后仰、前俯时,横画交叉在竖画的上1/3,中间和下1/3三个位置上的结体变化图,共在27个“十”字。 

如果加上笔画在长与短、粗与细、弯与直、方与圆、枯与润等笔法上的变化,那可称为千变万化了。如“十”字使用笔画增粗的方法,就可又增加54个“十”字。 

笔画越多草书结体上的变化也就越丰富。如才字比十字只是多了一撇,如果增加的这一笔也上下左右的移动,也前俯和后仰,那么在理论上可以增加27个变化。从这一点看,行书因其笔画多于草书,其变化的可能就会多于草书了。 

行草书独体字笔画的俯与仰应当有度的限制,如竖画前俯后仰一般不能超过45℃,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与上仰的横就无法区分了。 即使是简单的一笔写成的字,如果使用了俯仰就会写出丰富多采的字来。如“子”字,草书可以一笔写成,见左图。 

第一个字起笔如写捺画,第二个字横笔而起,第三个字是提笔斜向上,由于起笔的俯仰不同,三个字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体势的俯仰同样也是独体字形态变化的要素。左图第四个字是体势平正,第五个字体势后仰,第六个字体势前俯,三个字是因各自的体势俯仰角度的不同,也是一字一态的。



一个笔画在字中的位置发生改变,其字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当的改变,如草书的“中”字,在草书里将“口”字简化成为两笔,一笔是横折,另一笔是一竖。因一竖在横折中的位置上改变,其字的形态也就发生一次改变。左图第一行是横折画起笔平直,只是竖画与横折画后1/3、中部和前1/3处相交;第二行,横折画起笔前俯,只是竖画与横折画后1/3、中部和前1/3处相交;第三行是横折后仰,只是竖画与横折画后1/3、中部和前1/3处相交。如果竖画再加上前俯、后仰的变化,就会又增加了18种变化,如果把横折画在平正、前俯、后仰的竖画上的三个位置上移动,就会又增加27种变化,如果再在笔画长短、粗细、浓淡、直弯等方面加以变化,那样这个中字的变化就会更加丰富了。 

(四)合体字结体结构学图示 

汉字的大部分是合体字,草书结体结构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合体字组合的规律。但是草书中的合体字与其他字体的合体字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有些草书的字或其中的一部分使用了草书符号,有时是相当简单的符号,但是这个简单的符号在一个合体字中还是一个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有些字在其他字体字中属合体字,在草书就成了独体字,如於字,草书就写成了




合体字中的某一部分在字中的位置或上下,或左右移动,如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将左部或右部上下移动至常规位置的上或下。另如品字结构的字可以将上部左或右移动至左下部或右上部之上,与左下部或右上部形成上下结构的关系。 

从草书结体结构学的角度看,在左右结构的字中还应当有左品、右品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字在处理移动时,左上部或右上部左移动、或右移动时,就容易被写成品字结构或下品字结构;在包围结构中还有上包围、上包围、左包围、右包围的字,这些字与全包围结体的原理是一致的,也就是外框与内部的俯仰变化,学会了全包围,就学会了其他的包围结构。所以有些草书结构的方法就略而未写,留给读者一些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说明: 

草书合体字结体结构图解是按合体字的顺序组合的。按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品形、下品和全包围的几种。因本文篇幅所限,作者选出了有代表性的草书结体结构图,这只是一块引玉之砖,其他部分读者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本文的例字笔者尽力从各类字帖、字汇等资料中选出,出处都标在例字的右下方,如《标准草书字汇》标为“标”、《草书精选》标为“精”,《祝允明草书牡丹赋》标为“祝”、《徐渭草书千字文》标为“徐”,《沈鹏草书前后赤壁赋》标为“沈”,《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标为“于”,《怀素自叙帖》标为“自“。因笔者手头资料有限,加之草书结体结构太过复杂,有些字的结体在一些字帖中无法查到,笔者只得自己书写,这些字未加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