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的中国文化特征

  • 发布时间: 2012/5/9 10:35:22
分享到:

  内容摘要:宋体字在笔画上保持了中国书法的特点,它对书法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并非常巧妙、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今天,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宋体字更要常新、常靓,并引领汉字文化的流向。

  关键词:宋体字,书法文化

  人们说“字如其人”,意思是从一个人书写的字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书写者的性格特征来。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然。那么什么字体最能代表华夏民族的性格特征呢?笔者认为是宋体字。

  中国汉字及书法的演变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至仿宋体、宋体字,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类追求简约明朗、均衡对称、整齐统一的、程式化的总体趋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随即采纳丞相李斯“书同文” 的建议,改大篆为小篆。这该是秦始皇最为智慧的一举,因为通过武力只是在地域上统一了中国,而“书同文”的统一,实是在文化上统一了中华民族,使得中央帝国在秦以后,无论战争不断、异族统治、分分合合,都只是朝代更迭而已,最后都是在汉字的伟大旗帜下繁衍、发展、壮大。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在这一变化中,汉字的书写工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毛笔的书写方式对篆书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汉字的笔画及结构特征。独特的书写工具也成就了中国书法,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能随意地弯曲扭动,潇洒自如地表现出各种粗细、大小、曲直、刚柔的线条变化,更能把书者的情感赋予其中。这种“软笔”可横、可竖、可点、可捺,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形式风格和文化特征。书者的技艺到一种高度时,毛笔在手,字已非字,点、画、线条随心书写,千变万化,以至所书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从汉以后,中国书法稳步发展,到唐代正楷字体已达到程式化的顶峰,也为雕版印刷做好了准备。顶峰面临的是什么?是下坡,还是重新开始?唐楷成了宋体字的起始点。楷,模范也,因此,楷书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雕版印刷字的楷模。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隋唐。早期雕版印刷刻写的字体,常由书法家撰写楷书后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刻工们对书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体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书法的特点,因而有着浓厚的书法味道。这种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仿宋体”,也是“宋体字”前身。因此,宋体字的演变过程是通过雕版印刷技术,从书法正楷到仿宋体,再到宋体的。但为什么产生于唐宋先于宋体字的仿宋体,会叫仿宋呢?原来,这是在我国进入铅活字印刷时的事情。1916年,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丁辅之和丁善之两兄弟参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写制作了仿宋体字,当时命名为“聚珍仿宋”。

  由于社会对书籍需求的增长,刻工又必须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他们直接对唐代三大书法家的楷书进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刀工的条件下,刻写出楷书的特征,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宋体字。宋体字产生于唐宋,但成熟于明,所以在东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可以说,宋体字是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书法楷书的终端释义。宋体字在笔画上保持了中国书法的特点,它对书法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并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得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

  在品味和设计宋体字时,对中国书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迹韵味的追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感觉,那只是美术字而已,现在的圆体、综艺体就根本没有传统书法的味道。

  今天,版本学家对宋体字下的定义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是宋体字一大特征,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唐楷笔画归纳化处理后形成特有的装饰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韵味,它既保留了楷体的本质特点,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有力。这种刀刻的痕迹在传统印刷的过程中,因印墨和中国纸张的因素,再加上压力,使得最后印制的效果,其字的棱角又稍稍圆润浑厚起来,十分耐看。因此,学书法要上溯秦汉,而设计宋体字却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印刷味、刻刀味,这是宋体字的源头。

  在有形的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一直在使用的首推宋体字。宋体字的形态特征和文化特征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人从小在一个个小方格、大方格本中练习写字,老师要求要根据字体的笔画顺序把字端正、均匀、居中地写在方格内,不能偏格也不能逾越方格,要在这方格内经营笔画的位置,相互谦让,安排好每笔每画,利用好每个小空间。正是这些因素,养成了中国人做事规矩守信又善于经营位置的国民性格。

  如今学术界把宋体字排除在中国书法之外,当成美术字,这是非常不对的,书法可将金石纳入,为什么不可以将雕版纳入。因此,要正本清源地指出:宋体字不是美术字,它是正本汉字。美术字是对正本汉字进行美化、装饰、加工、设计后的各种字体,按照前述对宋体字的溯源研究,其正确的定位应该是:

  楷书——仿宋字(早期的宋体字,现硬笔字的正字)——宋体字(成熟期的宋体字,印刷体的正字)——各种美术字

  此外,仿宋体和宋体在笔画上是有所区别的。宋体字因刻刀刻写的关系,某些字和笔画是特别设计的,因而不适合用硬笔书写。在日本仿宋体被称之为教科书体,这种定位对初学汉字的小学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笔者在这里建议,我国的小学生字典在宋体字旁最好同时标注仿宋体。

  目前我们在宋体字的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港台和日本,这其中有结构的问题,更有字体神韵的问题。笔画的造型及字体的结构有没有中国书法的精神特质,有没有雕版刀刻的痕迹和传统印刷的趣味,是其关键所在。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宋体字曾出现过一个高峰,其代表字体之一为上海制模一厂为《毛泽东选集》专门设计的宋二体。当时这是头等的政治任务,国家非常重视,倾力为之。但今天,宋体字的设计早已商业化,字体的研究都是由民间企业去完成。由于在文化上没有宏观的战略思想,加上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和今天的专业设计人员不屑于字体设计的工作,所以,现在的宋体字不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字体的使用上也是盲目跟风。很多需要用宋体字来表现中国文化端庄典雅、舒展大气的地方,却用了当下所谓时髦的字体,如政府的牌匾、信函;再如我国某国酒的设计,其品牌字体根本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更没有中国酒文化的味道,连酒厂的标准字居然也只是采用了综艺体。最近,香港地区发行的新10元纸币的设计用的是圆体,拿在手中花花哨哨,完全没有权威感,与原有的百元、千元纸钞的设计相去甚远。

  要改变当下我国宋体字的发展状况,应该做到:

  1. 明确宋体字不是美术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把宋体字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 应该把宋体字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以国家的行为去研究它。在此笔者建议成立“国家字体研究所”专门对此进行研究。例如在法国就有专门从事字体研究的机构——“法国国家字体研究室”。

  3. 给予宋体字明确的地位。如“国家字体研究所”推出的宋体字,可称为“国宋”。可以以序号命名“国宋1号”、“国宋2号”,或以风格命名“国宋典雅”、“国宋方正”。

  千百年来,外来文化一直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但也应警惕在这包容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失去许多自己应固守的东西。今天我们已很少着唐装,也不拱手抱拳行礼了,而相邻的日本却仍旧鞠躬行礼,仍旧保留着和服。今日,我们的国家日益昌盛,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经济要发展,文化更要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宋体字更要常新、常靓,并引领汉字文化的流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