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名称辨
- 发布时间: 2015/11/18 14:58:42
章草名称之由来,这是一个自唐代以来就各有说法的老问题,就像摘文、隶书、八分等名称之由来一样,辨不清楚,但有共识。章草就是指那种字字皆独立而不相贯联,带有八分书波势的草书,流行于两汉,是早期的草书。
在前面“两汉简犊的书法”一章谈到了西汉宣、元以来至东汉的简犊上所见的汉人草书,这些草书虽然笔画之间有勾环连结,但都是字字独立而不相贯联的,而八分书波势却是可有可无,有的几乎通幅不见波势.如武威木犊《公孙君方》,不同书手所写的草书风格差异较大。
汉代草书发展到魏晋以后,一是更加流便放纵,逐渐摆脱隶书的影响,连绵萦带的今草开始流行,一是保持原来的形体,增加华饰,变得工致而程式化,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松江本),西晋索靖《急就章》等笔画都含有浓重的八分波势。《月仪帖》、《月仪帖》等刻帖在屡经摹刻时,会有些微讹误失形的可能,但基本上还是会保存原来形体的。汉代草书的发展和汉隶一样,隶书在汉末魏晋,不是简捷流便,刊落波磔,向行、正书发展,就是夸大、固定波碟的特征而程式化起来,故魏晋工整一路的隶书,变得方削刻板,如脱壑模。
魏晋以后,字字独立,带有波碟,工致而程式化的草书,被称作章草。后人看不到汉人简犊上的草书,只有辗转翻摹魏晋人的章草,。章草到隋唐时即衰微,张怀瓘《书断》中唐人章草仅有陆柬之、欧阳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俭等人列于“能品”,未有高格。擅章草者尚有韩混、柳宗元。宋代黄伯思亦偶有所作。至今皆未有墨迹可见。元、明时赵孟頫、宋克搜长章草。清代则无人问津,直到民国又产生了几位专攻章草的名家。凡写章草者,都是学刻帖中魏晋人所书程式化的章草。
“章草,之名称究竟起于何时?遍检各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汉代人只有“草书’这一名称,而从未将草书叫做“章草”的,“章草”的名称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后人伪还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同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但此文至早要是梁、陈时人所作。美国耶兽大学班宗华教授并断言《笔阵图》成于唐代。刘宋时虞龢《论书表》中云:“(王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庚)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齐王僧虔录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高平都恰,晋司空、会梢内史,善章草,亦能隶。”张怀瓘《书断》引萧子良语:“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古人引语不一定全照原话,但可以从这些论述中得知。“章草”这一名称可能是在南朝初期才有的。
为何起名叫“章草”,要将这事说清,先得把一些老话重提。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云:“章草者.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这是采用了萧子良之说,为章草名称由来之一种说法,唐张怀X-认为此说是错误的。从汉代简犊中的草书看,在西汉末已成熟了.何待到东汉章帝时由杜操来创造?且章帝以前的明帝亦好草书,为何不以之命名?张怀瓘《书断》上“章草’认为:“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章草”名称由来于章奏.这又是一说。因汉章帝和魏文帝特令某一善写草书的人奏章用草书写,而名之日章草。其他皇帝并无此举,而草书也通行于别的方面,如简犊中的诏书、簿册、书札、医方等等,都有用草书写的,所以这一说也是立不住脚的。再有一说甚晚,明代孙Ti《书画跋跋》卷二上《淳化阁帖十跋·第一卷》云:“章草名,当即由始还《急就章》耳.”史游所作字书名《急就篇》,从汉简中见到的许多抄写《急就篇》的字体都是隶书.而没有草书。近人又增一说,认为“章”字有条理、法则等意义,而汉魏草书比二王以后的今草规矩而有定则,所以得名“章草”。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也很牵强,且古代从来未有作如此解释的。
魏晋时许多书家喜将《急就篇》用草书来写,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下“跋章草急就补亡后”云:颜师古注《急就篇》,“尝得皇象、钟繇,、卫夫人、王会稽《羲之)等篇本,备加详核。今世所传惟张芝、索靖二家为真.皆章草书。”因魏晋时隶书除用于书写碑铭外,日常所写书体,隶书已渐为楷书所代替,而草书又一直是很时髦的书体,所以书家都用草书来写《急就篇》。这些名家所写的《急就篇》,自然成了当时人临摹的范本,影响深广。
汉代所用字书,如《苍颇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滂喜篇》等皆四字或七字为一句,断若干句为一章。东汉崔V四民月令》日:“正月砚冻释,命幼童人小学学篇章。”篇章即字书也。《急就篇》七字一句,分三十一章,每章六十三字,晋宋以后人俗称为《急就章》。如张怀W.《书断》上“章草’中引南朝宋王惜的话:“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云:“浩既工书,人多迁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二王以后,今草渐行,南朝人为了将新流行的今草与古典的草书加以区别,就将魏晋时名家所书《急就章》的那种草书书体称之为“章草”,即《急就章》草之略称。所以孙鑛之说,倒是近乎道理的。
至于章草产生于何时,古人自然是模糊的。即便东汉人如许慎、蔡邕、赵壹,也说不明白。魏晋以后,更是指一名流为始作俑者,这和指隶书为程邈.八分为王次仲,行书为刘德昇等,情况类同。大量秦汉简犊的出土和发现,对这些书体的产生和演变,展示了甚为清晰的脉络。